我国乡村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南街村、小岗村、华西村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乡村治理的兴起 | 第11页 |
·政府对乡村治理的重视 | 第11-12页 |
·改善乡村治理水平的新途径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社会背景 | 第19-24页 |
·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乡村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1页 |
·乡村治理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案例村乡村治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4-32页 |
·南街村治理的历程及现状 | 第24-26页 |
·南街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24-25页 |
·南街村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 第25-26页 |
·小岗村治理的历程及现状 | 第26-28页 |
·小岗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26-27页 |
·小岗村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 第27-28页 |
·华西村治理的历程及现状 | 第28-31页 |
·华西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28-29页 |
·华西村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案例村乡村治理的对比研究 | 第32-48页 |
·乡村治理条件的比较研究 | 第32-36页 |
·自然条件及区域位置 | 第32-34页 |
·历史和文化传统 | 第34-35页 |
·政策方针的支持力度 | 第35-36页 |
·乡村治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36-41页 |
·产业结构的布局 | 第36-37页 |
·能人治村的实践 | 第37-39页 |
·意识形态的约束 | 第39-41页 |
·乡村治理成效的比较研究 | 第41-46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1-42页 |
·产权结构及分配方式 | 第42-45页 |
·乡村治理局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国外乡村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48-53页 |
·政府的引导及政策的推动 | 第48-49页 |
·高层倡导全民参与 | 第48页 |
·发放补贴转移劳力 | 第48-49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0页 |
·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 第49页 |
·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 | 第49-50页 |
·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 第50-51页 |
·高品质作物的培育 | 第50页 |
·农业科研基金的投入 | 第50-51页 |
·强调农民教育 | 第51-52页 |
·完善教育体系与网络 | 第51页 |
·支持农民创业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提升我国乡村治理水平的对策 | 第53-63页 |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53-54页 |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 第53-54页 |
·改善乡村金融服务 | 第54页 |
·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 | 第54页 |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54-56页 |
·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 | 第55-56页 |
·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 第56页 |
·繁荣小城镇经济 | 第56页 |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 第56-57页 |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 第56-57页 |
·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 | 第57页 |
·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 第57页 |
·提高干部与村民的文化素质 | 第57-59页 |
·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 | 第58页 |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58-59页 |
·创新文化体系 | 第59-60页 |
·提高村民对文化工作的认识 | 第59页 |
·提高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投入 | 第59页 |
·继承传统优良的民风习俗 | 第59-60页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62页 |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 第61页 |
·发挥城市对乡村的拉动作用 | 第61-62页 |
·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