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 Detail Abstract | 第9-17页 |
| 1 绪论 | 第17-25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1页 |
| ·煤田构造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构造分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 第21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第21页 |
| ·赋煤构造单元控煤特征 | 第21页 |
| ·赋煤构造带煤系形变控制因素 | 第21-22页 |
| ·主要大地构造带区域控煤与煤田构造发育规律 | 第22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 第22-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技术手段 | 第22-23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 第25-39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定义 | 第25-29页 |
| ·构造单元定义 | 第25-27页 |
| ·成矿单元定义 | 第27页 |
| ·赋煤单元定义 | 第27-28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定义 | 第28-29页 |
| ·构造单元、成矿单元、赋煤单元、赋煤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依据 | 第30-32页 |
| ·聚集特征(成煤地质时代)差异 | 第30-31页 |
| ·含煤岩系赋存形态表现差异 | 第31-32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体系 | 第32-35页 |
|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体系 | 第32页 |
| ·成矿单元划分体系 | 第32-33页 |
| ·赋煤单元划分体系 | 第33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体系 | 第33-35页 |
| ·中国赋煤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第35页 |
| ·划分的资料基础 | 第35页 |
| ·划分结果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9页 |
| 3 赋煤构造亚区控煤特征 | 第39-73页 |
| ·东北赋煤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39-44页 |
| ·东北西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0-42页 |
| ·东北中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2-43页 |
| ·东北东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3-44页 |
| ·华北赋煤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44-53页 |
| ·华北北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5-46页 |
| ·华北西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6-49页 |
| ·华北东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49-52页 |
| ·华北南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52-53页 |
| ·华南赋煤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53-61页 |
| ·扬子赋煤构造亚区 | 第53-58页 |
| ·华南赋煤构造亚区 | 第58-61页 |
| ·西北赋煤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61-69页 |
| ·北疆赋煤构造亚区 | 第61-66页 |
| ·南疆赋煤构造亚区 | 第66-68页 |
| ·祁连赋煤构造亚区 | 第68-69页 |
| ·滇藏赋煤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4 典型赋煤构造带煤系变形与控制因素 | 第73-87页 |
| ·二连断陷赋煤构造带煤系变形与控制因素 | 第73-76页 |
| ·煤系变形特征 | 第73-74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74-75页 |
|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 | 第75-76页 |
| ·鄂尔多斯东缘褶皱赋煤带煤系变形与控制因素 | 第76-78页 |
| ·煤系变形特征 | 第76-77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77-78页 |
|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 | 第78页 |
| ·柴北缘逆冲推覆赋煤带煤系变形与控制因素 | 第78-80页 |
| ·煤系变形特征 | 第78-79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79-80页 |
|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 | 第80页 |
| ·滇东褶皱赋煤带煤系变形与控制因素 | 第80-85页 |
| ·煤系变形特征 | 第80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80-83页 |
|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5 区域大地构造带对煤系形变的构造控制 | 第87-99页 |
| ·天山-兴蒙造山系 | 第87-89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 第87页 |
| ·天山造山带对煤系变形影响 | 第87-88页 |
| ·蒙古造山带对煤系变形影响 | 第88-89页 |
| ·秦祁昆造山系 | 第89-95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 第89-91页 |
| ·秦岭大别造山带对煤系变形影响 | 第91-93页 |
| ·祁连造山带对煤系变形影响 | 第93-95页 |
| ·鄰庐断裂带 | 第95-96页 |
| ·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 第95-96页 |
| ·郯庐断裂对煤系变形影响 | 第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 6 煤田构造发育规律 | 第99-125页 |
| ·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 | 第99-105页 |
| ·大地构造演化 | 第99-102页 |
| ·大地构造与赋煤作用 | 第102-103页 |
| ·深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 | 第103-105页 |
| ·煤系变形基本规律 | 第105-108页 |
|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 | 第105-106页 |
| ·含煤岩系变形组合 | 第106-108页 |
| ·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08-123页 |
| ·伸展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09-112页 |
| ·挤压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12-116页 |
| ·剪切和旋转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16-117页 |
| ·反转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17-119页 |
| ·滑动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19-121页 |
| ·同沉积(成煤期)构造控煤与煤系展布规律 | 第121-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