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烟草(菸草)论文

湖南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转化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土壤养分元素的供应特性分析第13-15页
     ·土壤氮素的供应特性分析第13-14页
     ·土壤磷素的供应特性分析第14-15页
     ·土壤钾素的供应特性分析第15页
   ·烟草养分元素的积累特点第15-17页
     ·烤烟对氮的吸收累积特点第15-16页
     ·烤烟对磷的吸收累积特点第16页
     ·烟株对钾的吸收累积特点第16-17页
第二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供氮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第17-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试验时间、地点第17页
   ·试验材料第17-20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33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腐殖质组成第20-23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有机氮组成第23-26页
     ·土壤酸解氮和非酸解氮第23页
     ·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第23-25页
     ·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率第25-26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的矿化特性第26-27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烟苗的干、鲜重及氮的生物有效性第27-29页
     ·第一季烟苗的干鲜重第27-28页
     ·第二季烟苗的干鲜重第28页
     ·两季烟苗的干鲜重对比第28-29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的生物有效性第29-31页
     ·第一季烟苗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第29-30页
     ·第二季烟苗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第30页
     ·两季烟苗的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比较第30-31页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含量的影响第31-33页
     ·植烟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第31页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第31页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第31-32页
     ·两季烟苗碱解氮含量差异与氮的矿化量第32-3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3-34页
第三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有效性第34-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试验时间、地点第34页
   ·试验材料第34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4-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等温吸附曲线第35-36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磷吸附特征第36-37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需磷量第37-38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第38页
   ·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第38-40页
     ·第一季烟苗的磷含量和磷累积量第39页
     ·第二季烟苗的磷含量和磷累积量第39页
     ·两季烟苗磷含量和磷累积量的差异第39-40页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第40-42页
     ·种植前土壤速效磷含量第40页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第40页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第40-41页
     ·烟苗种植前后土壤磷含量与烟苗磷累积量的变化第41-4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2-44页
第四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钾的Q/I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第44-52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试验时间、地点第44页
   ·试验材料第44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的Q/I曲线第45-46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的Q/I特征值第46-47页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第47-48页
     ·第一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第47-48页
     ·第二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第48页
     ·不同成土母质两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差异第48页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第48-51页
     ·种植前土壤钾含量第48-49页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钾含量第49页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钾含量第49-50页
     ·种植前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含量的变化第50-5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1-52页
第五章 结论第52-56页
 1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供氮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第52-53页
 2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第53页
 3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钾的Q/I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第53-54页
 4 创新点第54-55页
 5 问题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个人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EST-SNP开发及花色性状的QTL定位
下一篇:不同氮效率油菜基于液泡膜质子泵的硝态氮再利用差异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