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综述一 湿病于历史上认识的进展 | 第13-17页 |
1 黄帝内经 | 第13页 |
·考证成书时代据 | 第13页 |
·对湿病的认识 | 第13页 |
·外湿 | 第13页 |
·天人交感 | 第13页 |
2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 第13-14页 |
·外邪 | 第13页 |
·湿、水、饮、痰之论 | 第13-14页 |
·治法之先河 | 第14页 |
3. 金元四大家 | 第14-16页 |
·张子和 | 第14页 |
·李东垣 | 第14页 |
·朱丹溪 | 第14-16页 |
·大量用湿痰、湿热二词 | 第14-15页 |
·湿与脾虚 | 第15页 |
·论肥人与湿的关系 | 第15页 |
·气化三焦论湿 | 第15页 |
·治法:外湿则表散,内湿则淡渗。乃是继承《金匮》大法 | 第15-16页 |
4 张景岳 | 第16页 |
5 吴鞠通 | 第16-17页 |
综述二 西医与湿病的连结 | 第17-21页 |
1 代谢综合征 | 第17-21页 |
·定义 | 第17页 |
·中医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第二部份 湿病论述 | 第21-31页 |
1 湿病特点 | 第21页 |
·湿性重浊 | 第21页 |
·阻遏气机 | 第21页 |
·湿病的兼夹性 | 第21页 |
·病位广泛 | 第21页 |
·缠绵难愈 | 第21页 |
·湿性趋下 | 第21页 |
2 湿病的成因 | 第21-22页 |
·作息 | 第21页 |
·缺乏运动 | 第21-22页 |
·情志疾病 | 第22页 |
·饮食习惯 | 第22页 |
3 湿病的分类 | 第22-31页 |
·湿病综述 | 第22页 |
·外湿 | 第22-23页 |
·外湿的成因 | 第23页 |
·外湿的分类 | 第23页 |
·内湿 | 第23-31页 |
·湿从三焦论治 | 第23-24页 |
·上焦 | 第24-25页 |
·中焦 | 第25-27页 |
·下焦 | 第27-31页 |
第三部份 于振宣主任医师辨治湿病经验 | 第31-37页 |
1. 湿病治疗总论 | 第31-32页 |
·对湿病的认识 | 第31页 |
·治脾为本重视中焦,必问食欲与二便 | 第31页 |
·治湿诊断以舌诊为主 | 第31页 |
·抓主症 | 第31页 |
·湿邪于体内,治疗根本在于治脾兼调三焦气化 | 第31页 |
·四时用药,节气不同,各有其特性 | 第31-32页 |
·湿病缠绵需有耐心 | 第32页 |
2. 湿病治疗分述 | 第32-33页 |
·外感 | 第32页 |
·皮表 | 第32页 |
·经络 | 第32页 |
·湿于口 | 第32页 |
·筋骨 | 第32页 |
·胸痹 | 第32-33页 |
·脾虚 | 第33页 |
·肝郁脾虚 | 第33页 |
·湿浊在上 | 第33页 |
·情志 | 第33页 |
·肝胆湿热 | 第33页 |
·带下 | 第33页 |
3. 讨论验案 | 第33-37页 |
·风湿热痹 | 第33-34页 |
·气阴两虚,水湿内停 | 第34-35页 |
·痰湿中阻,沵漫三焦 | 第35页 |
·脾胃虚寒,肝郁气滞 | 第35页 |
·湿热中阻 | 第35-36页 |
·不足之处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词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