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聚精枸橘颗粒治疗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10-4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对象的来源 | 第10页 |
·畸形精子症诊断标准 | 第10页 |
·病例选择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样本纳入统计与伦理委员会审批 | 第11页 |
·分组方案 | 第11页 |
·各组病例样本量最低要求统计计算 | 第11-12页 |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2页 |
·统计方法 | 第12-13页 |
3. 临床观察研究流程图 | 第13页 |
4. 检测方法 | 第13-18页 |
·染色体及性激素检测 | 第13-14页 |
·精液质量与精子形态学检测 | 第14-18页 |
5. 临床疗效标准 | 第18-19页 |
6. 病例一般情况、相关鉴别诊断、病史及相关情况分析 | 第19页 |
7. 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形态与动力学对比的T检验的执行操作 | 第19-20页 |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形态与动力学对比的T检验 | 第19-20页 |
·实验组治疗前后对比的T检验→执行操作如下 | 第20页 |
·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的T检验→执行操作如下 | 第20页 |
8.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执行操作 | 第20-21页 |
9. 实验组治疗后a糖苷酶、精浆Zn、睾酮T指标与其它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执行操作 | 第21页 |
10.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构成分析对比的皮尔逊卡方检验的执行操作 | 第21-22页 |
11. 研究结果 | 第22-47页 |
·治疗前后精浆生化及精子质量及功能参数指标比较 | 第22-26页 |
·治疗前后精子运动能力参数指标比较 | 第26-28页 |
·治疗前后精子形态学分析-基本与混合分类参数指标比较 | 第28-32页 |
·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5项指标比较 | 第32-35页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禁欲时间比较 | 第35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浆理化指标变量差异的显著性对比 | 第35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质量指标变量差异的显著性对比 | 第35-36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运动能力指标变量差异的显著性对比 | 第36-37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精子形态学指标变量差异的显著性对比 | 第37-38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性激素5项指标变量差异的显著性对比 | 第38-39页 |
·两组患者禁欲时间对比 | 第39页 |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重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实验组治疗后以a糖苷酶a-Glu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第39-41页 |
·实验组治疗后以精浆Zn含量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第41-43页 |
·实验组治疗后以睾酮T(ng.dL-1)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第43-45页 |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45-47页 |
第二部分 畸形精子症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学及生存相关状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 第47-6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47-48页 |
·对象的来源 | 第47页 |
·畸形精子症诊断标准 | 第47页 |
·病例选择 | 第47-4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样本纳入统计 | 第48页 |
·分组方案 | 第48页 |
·临床观察方案 | 第48-49页 |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临床观察研究流程图 | 第4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9-61页 |
·相关病史、流行病学与患者生存不良习惯基线分析 | 第49-54页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学变化分析 | 第54-59页 |
·两组治疗前后勃起功能变化方差分析与Explore探索分析 | 第59-6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61-79页 |
1.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61-75页 |
·本研究中样本抽样的随机性分析与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61-62页 |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精子质量与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62页 |
·实验组治疗前后自身精子质量与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治疗前两组精浆Zn、a糖苷酶、睾酮T与精子质量与形态学重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实验组治疗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 | 第63页 |
·实验组治疗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残差的独立性检验 | 第63-64页 |
·实验组治疗后精液各重要指标的相互影响程度的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分析 | 第64页 |
·精子发生发育的调控 | 第64-66页 |
·精子DNA的构成与损伤机制 | 第66-68页 |
·导师论“肾无实证”之说与畸形精子症的辨证论治 | 第68-69页 |
·聚精枸橘颗粒的中药药理学考证与组方特点探讨 | 第69-72页 |
·从治疗后实验组精浆锌含量的提高,分析精子形态学指标的改善及DNA碎片指数的降低与抗氧化应激的关系 | 第72-74页 |
·聚精枸橘颗粒干预畸形精子症的临床作用机理总结 | 第74页 |
·导师对畸形精子症的临证心得 | 第74-75页 |
2. 流行病与中医症候学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75-79页 |
·两组患者干预前相关病史、流行病学与患者生存不良习惯基线分析 | 第75-76页 |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学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勃起功能变化分析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8页 |
文献综述 | 第98-136页 |
一、中医学对男子不育症的认识 | 第98-106页 |
二、现代医学对男性不育症与畸形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第106-123页 |
三、历史各时期男子不育症的方论卷章及医案专篇记载用方用药考证 | 第123-136页 |
统计专业用语中英文名称 | 第136-138页 |
临床调查用表 | 第138-140页 |
SPSS16.0 程序计算(Processing)后→输出Output原始结果 | 第140-155页 |
WHO2010版精子生理与病理形态标本与CASA自动检测系统参考样本 | 第155-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导师简介 | 第165-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