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和谐观的生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诞生背景 | 第14-18页 |
一、 马克思和谐观诞生的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和谐观诞生的理论背景 | 第15-17页 |
三、 马克思和谐观的内涵解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发展进程 | 第18-21页 |
一、 人本主义基础上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探索 | 第18-19页 |
二、 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与解放的探索 | 第19页 |
三、 经济分析基础上对社会和谐思想的探索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和谐观的基本内容 | 第21-38页 |
第一节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21-25页 |
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解读 | 第21-24页 |
二、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观的重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同一 | 第25-30页 |
一、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 第26-27页 |
二、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 第27-29页 |
三、 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30-38页 |
一、 人是社会存在物 | 第31-33页 |
二、 人与社会的统一 | 第33-36页 |
三、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特征 | 第38-4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协调性 | 第38-40页 |
一、 强调利益关系的协调 | 第38-39页 |
二、 关注组织关联的协调 | 第39页 |
三、 重视社会系统的协调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系统性 | 第40-42页 |
一、 马克思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系统 | 第40-41页 |
二、 和谐观是一种系统性的存在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批判性 | 第42-45页 |
一、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之利器,和谐之品格 | 第42-43页 |
二、 马克思的和谐观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成果而存在 | 第43-45页 |
第四节 马克思和谐观的包容性 | 第45-48页 |
一、 马克思和谐观的理论渊源——博采众长 | 第45-46页 |
二、 马克思和谐观的具体内容——包罗万象 | 第46页 |
三、 马克思和谐观的形成过程——兼收并蓄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和谐观的形成路径 | 第48-62页 |
第一节 扬弃异化 | 第48-52页 |
一、 扬弃异化的和谐意蕴 | 第48-49页 |
二、 扬弃异化——批判性思维的胜利 | 第49-52页 |
第二节 自由劳动 | 第52-54页 |
一、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解读 | 第52页 |
二、 自由劳动在实现和谐中的作用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普遍交往 | 第54-58页 |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解读 | 第54-55页 |
二、 交往——理性反思与批判性反思 | 第55-58页 |
第四节 科学实践 | 第58-62页 |
一、 科学实践——马克思和谐观的阿基米德点 | 第58-60页 |
二、 科学实践是通往和谐的路径 | 第60-62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和谐观的价值审视 | 第62-7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的去蔽与回归 | 第62-65页 |
一、 和谐观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去蔽 | 第62-63页 |
二、 和谐观呼唤回到马克思 | 第63-6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和谐观是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 第65-71页 |
一、 马克思的和谐观实现了“两个和解” | 第65-67页 |
二、 马克思的和谐观解答了“历史之谜” | 第67-68页 |
三、 马克思的和谐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行动指南 | 第68-7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