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三、文本选取 | 第9-11页 |
第一章 麦家创作的源泉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神秘伤情的作品氛围来源:阴郁童年下的创伤心理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雅俗共赏:军队生涯和编剧工作造就写作路径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欣赏力和创造力量是平衡的":博尔赫斯的中国粉丝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麦家创作超越雅俗的表现 | 第15-26页 |
第一节 俗而见雅 | 第15-23页 |
一、畸形天才群象背后的严肃主题 | 第15-17页 |
二、类型小说情节模式下的反类型创新 | 第17-20页 |
三、坚守与反思并存的内在价值取向 | 第20-23页 |
第二节 雅而见俗:麦家小说在叙述上的创新 | 第23-26页 |
一、多视角叙事 | 第24页 |
二、迷宫叙事和"档案柜"结构的暗喻 | 第24-25页 |
三、冷峻洗练、哲理幽默的叙事语言 | 第25页 |
四、杂糅读者熟悉与陌生的事物编织故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麦家创作超越雅俗的原因 | 第26-29页 |
第一节 创作领域:对悬疑类型题材的融合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创作立场:废墟中重建人性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麦家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与局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雅俗合流:麦家创作的文学史背景 | 第29-32页 |
第二节 超越雅俗:麦家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 第32-35页 |
一、重塑精神信仰完成现代人的自我拯救之路 | 第32-33页 |
二、以文学性引导大众消费文化的走向 | 第33-34页 |
三、填补空白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困境与突围:麦家创作的局限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