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祁连山中段典型植被的光谱特征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高光谱遥感介绍第13-14页
        1.2.1 高光谱遥感基本原理第13页
        1.2.2 植被高光谱遥感原理第13-14页
        1.2.3 高光谱植被指数简介第14页
    1.3 高光谱遥感在植被分析中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高光谱遥感在反演植被生理参数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1.1 叶面积指数估测第15页
            1.3.1.2 叶绿素含量估测第15页
            1.3.1.3 生物量估测第15-16页
            1.3.1.4 土壤含水量估测第16页
        1.3.2 成像光谱仪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存在问题和不足第17页
    1.5 研究内容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第22-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25页
        2.1.1 地理位置第22页
        2.1.2 气候第22页
        2.1.3 土壤第22-23页
        2.1.4 植被特征第23页
        2.1.5 天老池流域介绍第23-25页
    2.2 试验设计第25页
    2.3 植被生理参数的测定第25页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2.4.1 统计分析第25页
        2.4.2 回归分析与建模第25-26页
        2.4.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28页
第三章 典型植被光谱特征与生理生态参数研究第28-44页
    3.1 研究方法第28-30页
        3.1.1 样地布设第28页
        3.1.2 植被物候的观测第28-29页
        3.1.3 光谱测定第29页
        3.1.4 叶面积指数的观测第29-30页
        3.1.5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观测第30页
    3.2 结果第30-37页
        3.2.1 亚高山草甸的光谱特征第30-33页
            3.2.1.1 不同类型亚高山草甸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第30-31页
            3.2.1.2 相同类型亚高山草甸植被不同物候期的反射特征第31-33页
        3.2.2 灌丛的光谱特征第33-36页
            3.2.2.1 不同类型灌丛植被相同时间的冠层光谱曲线第33-34页
            3.2.2.2 不同物候期同种灌丛植被的冠层光谱曲线第34-36页
        3.2.3 其他下垫面的光谱特征第36-37页
    3.3 典型植被生理生态参数观测第37-39页
        3.3.1 典型植被的LAI观测第37-38页
        3.3.2 典型植被的SPAD值的观测第38-39页
    3.4 讨论与结论第39-42页
        3.4.1 亚高山草甸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第39-40页
        3.4.2 灌丛植被的冠层光谱曲线第40-41页
        3.4.3 其他下垫面的光谱特征第41页
        3.4.4 不同植被LAI和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第四章 基于光谱植被指数的植被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第44-89页
    4.1 研究方法第44-46页
        4.1.1 叶面积指数的观测第44页
        4.1.2 叶片SPAD值的观测第44页
        4.1.3 丛高、冠幅测量第44-45页
        4.1.4 生物量的观测第45页
        4.1.5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45页
        4.1.6 光谱反射率的测定第45页
        4.1.7 植被指数选择第45-46页
    4.2 结果第46-82页
        4.2.1 典型植被的LAI的预测第46-60页
            4.2.1.1 典型植被的LAI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4.2.1.2 典型植被的LAI预测模型第47-51页
            4.2.1.3 典型植被的LAI预测模型的检验第51-60页
        4.2.2 典型植被的叶片SPAD的预测第60-77页
            4.2.2.1 典型植被的叶片SPAD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第60-62页
            4.2.2.2 典型植被的叶片SPAD模型第62-67页
            4.2.2.3 典型植被的叶片SPAD模型的检验第67-77页
        4.2.3 典型植被生物量的预测第77-80页
            4.2.3.1 典型植被生物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第77-78页
            4.2.3.2 典型植被生物量预测模型第78-79页
            4.2.3.3 典型植被生物量预测模型的检验第79-80页
        4.2.4 典型植被土壤含水量的预测第80-82页
            4.2.4.1 典型植被土壤含水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第80页
            4.2.4.2 典型植被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第80-81页
            4.2.4.3 典型植被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的检验第81-82页
    4.3 讨论与小结第82-85页
        4.3.1 典型植被LAI的估测第82页
        4.3.2 典型植被叶片SPAD值的估测第82-83页
        4.3.3 典型植被生物量的估测第83-84页
        4.3.4 典型植被土壤含水量的估测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第五章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植被生理生态参数的空间化第89-98页
    5.1 研究方法第89-90页
        5.1.1 高光谱影像的获取及预处理第89-90页
        5.1.2 光谱植被指数选择第90页
    5.2 高光谱数据与多光谱数据间的转换第90-93页
        5.2.1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数据植被指数的提取第90-92页
        5.2.2 利用高光谱数据对高分一号数据的修正模型第92页
        5.2.3 利用高光谱数据对高分一号数据的修正模型的检验第92-93页
    5.3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研究区LAI和叶片SPAD值的反演第93-96页
        5.3.1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研究区典型植被LAI的反演第93-94页
        5.3.2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研究区典型植被叶片SPAD的反演第94-95页
        5.3.3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LAI和叶片SPAD值的反演模型的检验第95-96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8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98-101页
    6.1 结论第98-99页
    6.2 展望第99-101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莞移动集团客户关系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ZS移动营销渠道战略规划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