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国外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国内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河流生态需水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14-20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淮河流域生态水文特点及其演变分析 | 第23-40页 |
| ·淮河流域水文概特点 | 第23-25页 |
| ·河流水系 | 第23-24页 |
| ·河流地貌 | 第24页 |
| ·水文气象 | 第24-25页 |
| ·水文地质 | 第25页 |
| ·淮河流域水环境特点 | 第25-28页 |
| ·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区系 | 第28-29页 |
| ·浮游植物 | 第28-29页 |
| ·浮游动物 | 第29页 |
| ·底栖动物 | 第29页 |
| ·水生植物 | 第29页 |
| ·鱼类 | 第29页 |
| ·淮河流域中游生态水文演变 | 第29-36页 |
| ·水文要素演变 | 第29-34页 |
| ·流域中游水生生物演变 | 第34-36页 |
| ·沿河湿地和湖泊演变 | 第36页 |
| ·淮河流域下游水文演变 | 第36-37页 |
| ·湖荡面积缩减 | 第37页 |
| ·河道及闸坝的演变 | 第37页 |
| ·水质的演变 | 第37页 |
| ·淮河流域水生态问题 | 第37-38页 |
| ·水污染严重 | 第38页 |
| ·生态系统退化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淮河流域中游河流生态需水过程计算方法与实例 | 第40-70页 |
| ·河流水文过程的生态作用 | 第40-42页 |
| ·基于流量脉冲的生态水文评估与生态需水过程计算模型 | 第42-54页 |
| ·流量脉冲评估指标及其应用进展 | 第42-45页 |
| ·流量脉冲指标及其生态临界值 | 第45-47页 |
| ·基于流量脉冲的生态水文评估与生态需水过程计算模型 | 第47-54页 |
| ·淮河流域中游段水生生物的生态需求 | 第54-56页 |
| ·鱼类产卵类型 | 第54页 |
| ·鱼类产卵场 | 第54页 |
| ·鱼类产卵期及产卵类型 | 第54-55页 |
| ·鱼类产卵所需流速 | 第55-56页 |
| ·鱼类生长所需的最小水深度 | 第56页 |
| ·淮河流域中游典型断面的生态需水计算 | 第56-65页 |
| ·典型河岸湿地概况 | 第56-57页 |
| ·代表站及径流资料的选取 | 第57-60页 |
| ·水文过程分析 | 第60-64页 |
| ·淮河流域中游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 第64-65页 |
| ·生态需水过程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65-68页 |
| ·河道形态法和生物最小空间法的生态需水计算 | 第66-67页 |
|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淮河流域下游生态需水过程计算方法与实例 | 第70-88页 |
| ·平原河网地区特点 | 第70-71页 |
| ·地形地貌 | 第70页 |
| ·水文特点 | 第70页 |
| ·环境特点 | 第70-71页 |
| ·人类影响 | 第71页 |
| ·平原河网区生态水文过程 | 第71-79页 |
| ·食物链与生化反应过程 | 第72-73页 |
| ·水动力对生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73-76页 |
| ·合理的生态流速的确定 | 第76-79页 |
| ·淮河流域下游平原河网区生态需水计算 | 第79-86页 |
| ·典型平原河网区概况 | 第79-80页 |
| ·研究区流速及水质 | 第80-83页 |
| ·生态需水计算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项目参与情况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