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水循环规律及平原区生态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生态地下水位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西辽河流域概况 | 第23-36页 |
|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 | 第23-25页 |
|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 ·河流水系与水资源分区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6-27页 |
| ·水资源状况 | 第27-30页 |
| ·降水量 | 第27-28页 |
| ·地表水资源量 | 第28页 |
| ·地下水资源量 | 第28-29页 |
| ·水资源总量 | 第29-30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30-35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 第30-32页 |
| ·供水量 | 第32-33页 |
| ·用水量 | 第33页 |
| ·地表径流变化 | 第33-34页 |
| ·地下水埋深变化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西辽河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构建 | 第36-53页 |
| ·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MODCYCLE) | 第36-40页 |
| ·模拟结构与水循环路径 | 第36-37页 |
| ·植被生长过程模拟 | 第37-38页 |
| ·面向对象的模块化 | 第38页 |
| ·并行运算与数据库支持 | 第38-39页 |
| ·多过程综合模拟能力及主要特色 | 第39-40页 |
| ·主要模型数据及其处理 | 第40-51页 |
| ·子流域划分及模拟河道 | 第41-43页 |
| ·降水/气象站点分布 | 第43-44页 |
| ·土地利用和土壤分布 | 第44-46页 |
| ·基础模拟单元构建 | 第46-47页 |
| ·其他空间数据及其处理 | 第47-49页 |
| ·人类活动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 | 第51-52页 |
| ·地表径流模拟检验 | 第51页 |
| ·地下水数值模拟检验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西辽河流域水循环规律研究 | 第53-65页 |
| ·水循环驱动因素 | 第53-56页 |
| ·气象条件 | 第53-54页 |
| ·人类活动 | 第54-56页 |
| ·流域水量平衡关系分析 | 第56-60页 |
| ·枯水年系列水量平衡关系 | 第56-58页 |
| ·平水年系列水量平衡关系 | 第58-59页 |
| ·流域水量平衡关系比较 | 第59-60页 |
| ·流域地下水水量平衡分析 | 第60-64页 |
| ·枯水年系列地下水水量平衡关系 | 第60-62页 |
| ·平水年系列地下水水量平衡关系 | 第62-63页 |
| ·地下水水量平衡关系比较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西辽河平原区水循环规律 | 第65-87页 |
| ·西辽河平原区水量平衡关系 | 第65-67页 |
| ·西辽河平原蒸散发分析 | 第67-70页 |
| ·自然蒸散发组成 | 第68-69页 |
| ·蒸散发量的年际变化 | 第69-70页 |
| ·西辽河平原降水产流关系 | 第70-71页 |
|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补排结构 | 第71-85页 |
| ·地下水补给量及其构成 | 第71-79页 |
| ·地下水排泄量及其构成 | 第79-82页 |
|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潜流场变化 | 第82-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西辽河平原区生态稳定性研究 | 第87-101页 |
| ·西辽河平原区生态埋深分析 | 第88-96页 |
| ·平原区不同覆盖度草地生态需水结构 | 第88-89页 |
| ·平原区草地干物质产出与降水关系 | 第89-93页 |
| ·平原区潜水蒸发与不同盖度草地生态需水 | 第93-95页 |
| ·平原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埋深 | 第95-96页 |
| ·基于生态埋深的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分析 | 第96-99页 |
| ·基于地下水生态埋深的地下水可开采量 | 第96-97页 |
| ·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布局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