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导论 | 第11-18页 |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状态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历史研究法 | 第16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 四、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涵 | 第18-28页 |
|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 第18-22页 |
|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启发 | 第18-19页 |
|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 | 第19-21页 |
|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正义的呼唤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 第22-28页 |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批判 | 第22-25页 |
| ·马克思对“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剖析 | 第25-26页 |
|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阶段性 | 第26-28页 |
| 第2章 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角度试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8-36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 第28-30页 |
|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战略要求 | 第28-29页 |
|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 | 第29页 |
| ·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解决当前矛盾的迫切需求 | 第30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30-33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备合理的社会结构 | 第30-31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更具开放性和流通性 | 第31-3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2-33页 |
| ·实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33-36页 |
| ·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 第33页 |
| ·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 第33-34页 |
| ·规则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 | 第34-36页 |
| 第3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平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36-62页 |
| ·教育公平问题及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 第36-48页 |
| ·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表现 | 第36-40页 |
| ·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40-43页 |
| ·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措施 | 第43-48页 |
| ·分配公平问题及促进分配公平的措施 | 第48-56页 |
| ·分配不公平的具体表现 | 第49-51页 |
| ·正确认识当前阶段分配不公的问题 | 第51-52页 |
| ·促进分配公平的措施 | 第52-56页 |
| ·社会保障问题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 第56-62页 |
| ·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意义 | 第56-57页 |
| ·当前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 第58-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