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内有关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三)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6页 |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建设的基本概况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现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况 | 第18-21页 |
一、 什么是农村社会救助 | 第18页 |
二、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节 传统农村社会救助的特点 | 第21-24页 |
一、 救助主体和政策的权威性 | 第21-22页 |
二、 救助对象的庞大性和脆弱性 | 第22-23页 |
三、 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的差异性 | 第23页 |
四、 救助方式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践行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4-28页 |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4页 |
二、 政府主导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的原则 | 第24-25页 |
三、 实行“适度水平”、“全面覆盖”的原则 | 第25-26页 |
四、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 第26页 |
五、 实行分类、分层救助原则 | 第26-27页 |
六、 多重制度相协调的原则 | 第27页 |
七、 城乡一体化原则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山东省 A 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山东省 A 村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一、 A 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状况 | 第28-29页 |
二、 A 村的人口结构和人际往来状况 | 第29页 |
第二节 A 村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一、 专门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有待完善 | 第30页 |
二、 救助政策不够透明化和救助标准偏低 | 第30-31页 |
三、 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救助程序不够规范 | 第31-32页 |
四、 救助对象筛选不合理,难以对准最需人群 | 第32页 |
五、 社会救助管理分散,救助工作随意性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理念在完善 A 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 第34-46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救助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一、 救助现状和救助功能的的客观要求 | 第34-35页 |
二、 实现救助形式与救助手段多样化的现实需要 | 第35页 |
三、 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差别化的需要 | 第35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融入农村社会救助的可行性 | 第35-37页 |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产生的同源性 | 第36页 |
二、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目标和理念的一致性 | 第36-37页 |
三、 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与现代社会救助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 第37页 |
四、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在方式方法上的互补性 | 第37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 A 村社会救助的途径与困难 | 第37-41页 |
一、 社会工作对救助对象的介入 | 第37-39页 |
二、 社会工作对救助者(民政部门)的介入 | 第39-40页 |
三、 社会工作对农村救助制度的介入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41-46页 |
一、 改善农村社会救助专职人员不足的现状 | 第41-42页 |
二、 扩宽救助渠道,提高救助标准 | 第42页 |
三、 保证救助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增强服务功能 | 第42-43页 |
四、 增强村民的维权意识,实现对管理机制的有效监督 | 第43-44页 |
五、 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断完善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