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14-15页 |
·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15-18页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 | 第15页 |
·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 第15-16页 |
·激励理论的视角 | 第16-18页 |
第3章 新农保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制度模式 | 第18页 |
·参保范围 | 第18页 |
·养老金的筹集和待遇 | 第18-19页 |
·基金管理 | 第19页 |
·新农保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创新的账户模式 | 第19页 |
·财政的大力支持 | 第19-20页 |
·福利性的待遇水平 | 第20页 |
·新农保制度取得的成效 | 第20-22页 |
·提前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 第20页 |
·缓解了农民的养老压力 | 第20-21页 |
·促进了社保制度公平的实现 | 第21-22页 |
第4章 制约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2-31页 |
·制度设计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2-27页 |
·激励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 第22-24页 |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第24-25页 |
·保障水平较低 | 第25-27页 |
·衔接政策不健全 | 第27页 |
·制度实施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7-31页 |
·地方财政补贴能力难以保证 | 第27-29页 |
·业务经办能力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 | 第30-31页 |
第5章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保制度的建议 | 第31-43页 |
·构建基金长效供给机制 | 第31-34页 |
·完善激励政策 | 第31-32页 |
·探索综合投资机制 | 第32-34页 |
·探索制度的调节机制 | 第34-38页 |
·养老金与 CPI 联动 | 第34-36页 |
·灵活的补贴机制 | 第36-37页 |
·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 | 第37-38页 |
·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 第38-41页 |
·多支柱的农村养老机制 | 第38-40页 |
·新农保专员培育机制 | 第40页 |
·科学的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建立专门的法律保障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