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7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7-1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8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 | 第18页 |
·拉尼斯-费景汉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 | 第18页 |
·乔根森的农业剩余决定论 | 第18-19页 |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蔡昉的四个障碍因素理论 | 第19页 |
·内部消化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19页 |
·个体私营模式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追溯 | 第20-21页 |
·改革开放前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 第20页 |
·改革开放后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 第20-21页 |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X 市的地理位置及资源 | 第21-22页 |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 | 第22-23页 |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 | 第23-26页 |
第4章 X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第26-32页 |
·素质制约因素 | 第26-2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以及技能水平低 | 第26-2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培训水平低 | 第27页 |
·政策制约因素 | 第27-29页 |
·组织政策上的缺陷 | 第27-28页 |
·保障政策上的缺陷 | 第28-29页 |
·思想及转移模式制约因素 | 第29-32页 |
·思想保守 | 第29-30页 |
·转移模式单一 | 第30-32页 |
第5章 促进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解决对策 | 第32-41页 |
·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第32-33页 |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 第32-33页 |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 | 第33页 |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3-35页 |
·发展中介组织 | 第33-34页 |
·发展劳工维权服务机构 | 第34-35页 |
·发展多种转移模式 | 第35-41页 |
·以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转移 | 第36-37页 |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第37页 |
·发展县域经济模式 | 第37-39页 |
·发展对外转移模式 | 第39页 |
·发展地域特色旅游经济模式 | 第39-40页 |
·发展区域合作经济模式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