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选题来源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述评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难点与重点 | 第19-20页 |
·思路与方法 | 第20页 |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22-47页 |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启蒙与发展 | 第22-26页 |
·《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传入 | 第26-35页 |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相关的文献调查 | 第26-29页 |
·《科学》传入的西方科学教育 | 第29-34页 |
·《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的意义 | 第34-35页 |
·《科学教育》与其科学教育思想 | 第35-44页 |
·编辑出版概况 | 第35-37页 |
·科学教育思想探源 | 第37-43页 |
·《科学教育》创刊的意义 | 第43-44页 |
·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44-47页 |
第三章 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 | 第47-98页 |
·西北联大的历史变迁 | 第47-49页 |
·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 | 第49-95页 |
·数学教育 | 第49-60页 |
·物理教育 | 第60-68页 |
·化学教育 | 第68-78页 |
·生物教育 | 第78-85页 |
·地理地质教育 | 第85-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与抗战前西北科学教育的比较 | 第95-97页 |
·西北联大的历史贡献 | 第97-98页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工程教育的肇始与发展 | 第98-114页 |
·学科全面、立足本土,以适国家之需要 | 第99-100页 |
·通专并重、讲求实际、学以致用,科学教育观一脉相承 | 第100-104页 |
·雄厚师资、从严治教,培养工程人才 | 第104-110页 |
·充实设备,筹立工厂,经验与学理试验三者并重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奠定工程教育体系 | 第112页 |
·以留学生为主的师资队伍,直接采用西方工程教育,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 第112页 |
·工程教学理论联系西北地区工业实践,促进科学教育本土化进程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近代西北地区农学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4-139页 |
·西北高等农业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 第114-115页 |
·陕西高等农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5-133页 |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科学教育 | 第115-119页 |
·国立西北农学院与农学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9-133页 |
·甘肃高等农业教育 | 第133-138页 |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 第133-135页 |
·国立兽医学院 | 第135-138页 |
·近代新疆、青海、宁夏的高等农业教育 | 第138-139页 |
结论 | 第139-147页 |
1. 首次从科学教育角度,勾勒出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历史脉络 | 第139-141页 |
2. 实现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分布的历史性转折 | 第141页 |
3. 西北联大成就了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 | 第141-146页 |
·构建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填补我国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空白 | 第141-142页 |
·扎根西北,融会世界思想 | 第142-144页 |
·提升西北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储备人才 | 第144-146页 |
4. 西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居有重要的地位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