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一)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5-16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三) 社区营造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邻避冲突及其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表现 | 第18-24页 |
一、邻避冲突相关概念分析 | 第18-20页 |
(一) 邻避设施(NIMBY facilities) | 第18-19页 |
(二) 邻避情节(NIMBY plots) | 第19页 |
(三) 邻避冲突(NIMBY conflicts) | 第19-20页 |
二、村改居社区中的邻避冲突 | 第20-24页 |
(一) 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1页 |
(二) 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十总居社区中的邻避冲突现象及分析 | 第24-46页 |
一、十总居社区中的邻避冲突现象 | 第24-31页 |
(一) 十总居社区的概况 | 第24-27页 |
(二) 十总居社区中邻避冲突现象及解决 | 第27-30页 |
(三) 十总居社区化解邻避冲突的启示 | 第30-31页 |
二、个案调查与分析 | 第31-46页 |
(一) 研究的问题与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二) 问卷分析 | 第32-43页 |
(三) 研究结论与相关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博弈分析 | 第46-54页 |
一、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产生的一般原因 | 第46-49页 |
(一) 私利与公利的内在张力 | 第46-47页 |
(二) 社会不公的感知和抗议 | 第47-48页 |
(三) 不安全感的心理作祟 | 第48-49页 |
二、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 | 第49-51页 |
(一) 居民个体的原因 | 第49-50页 |
(二) 政府组织的原因 | 第50-51页 |
(三) 非政府组织的原因 | 第51页 |
三、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的治理路径 | 第54-61页 |
一、理念层面 | 第54-55页 |
(一) 追寻公共政策之“公” | 第54页 |
(二) 以社区营造为导向 | 第54-55页 |
二、制度层面 | 第55-58页 |
(一) 完善居民参与制度 | 第55-56页 |
(二)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 第56-57页 |
(三) 完善利益补偿制度 | 第57-58页 |
三、机制层面 | 第58-61页 |
(一) 进行合理、适时的区位选址 | 第58-59页 |
(二) 规范化冲突主体之间互动的行为及结果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 关于我国村改居社区中邻避冲突的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