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幸福 | 第9-10页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10-11页 |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 第11页 |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 第11-12页 |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概述 | 第14-26页 |
·幸福 | 第14-17页 |
·幸福的内涵 | 第14-15页 |
·幸福的特征 | 第15-17页 |
·幸福观 | 第17-21页 |
·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 第17-18页 |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 第18-19页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19-21页 |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 第21-23页 |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含义 | 第21页 |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 第21-23页 |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 第23-26页 |
·促进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23-24页 |
·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安定和谐的因素 | 第24页 |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 第24-25页 |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举措 | 第25-26页 |
3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第26-38页 |
·问卷调查情况 | 第26-2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对幸福的理解过于现实功利,享乐主义思想明显 | 第27-28页 |
·对幸福的认识肤浅,过于看重金钱物质的作用 | 第28页 |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依赖心理,幸福感淡漠 | 第28-29页 |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扭曲的成因 | 第29-38页 |
·社会原因 | 第29-31页 |
·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 第30页 |
·社会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 第30页 |
·媒体带来的影响 | 第30-31页 |
·家庭原因 | 第31-33页 |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1页 |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家庭的不良影响 | 第32-33页 |
·学校原因 | 第33-36页 |
·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 第33-34页 |
·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 第34-35页 |
·学风校风的影响 | 第35-36页 |
·自身原因 | 第36-38页 |
·人格因素的影响 | 第36页 |
·成长经历的影响 | 第36-37页 |
·应对压力的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渠道 | 第38-47页 |
·高校应承担重要责任 | 第38-42页 |
·开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课程 | 第38页 |
·利用网络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 第38-39页 |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体验幸福的能力 | 第39-40页 |
·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 第40-42页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2页 |
·家庭要从实际出发 | 第42-44页 |
·优化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 第42-43页 |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第43-44页 |
·社会须致力于幸福环境的营造 | 第44-47页 |
·努力消除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 | 第44页 |
·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第44-45页 |
·提供政策保障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