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

论文创新点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目录第12-15页
1.导论第15-37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5-20页
     ·出于对处于社会边缘、性别弱势地位的现实中的同性恋者的关注和同情第15-17页
     ·边缘人的身份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第17-18页
     ·同性恋电影突出表现了同性恋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身份认同的困境第18-20页
   ·相关问题研究成果回顾第20-30页
     ·有关边缘人问题的研究综述第20-24页
     ·有关同性恋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综述第24-25页
     ·有关同性恋媒介表现及同性恋电影的研究第25-30页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30-31页
   ·基本研究方法第31-34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难点第34-37页
2 理解同性恋形象与身份表征的文化语境第37-60页
   ·作为一种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同性恋”第37-44页
     ·词汇演变与同性恋的成因研究第37-40页
     ·同性恋在西方第40-42页
     ·同性恋在中国第42-44页
   ·文学、艺术中的同性恋表达第44-48页
     ·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同性恋表现第44-46页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同性恋传统第46-48页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第48-60页
     ·形象与表征第48-52页
     ·身份/认同第52-56页
     ·酷儿理论第56-57页
     ·电影表征与身份建构第57-60页
3 同性恋银幕形象被“他者化”的身份表征第60-75页
   ·作为“异类”他者的同性恋者形象第60-65页
     ·“娘娘腔”与“男人婆”:反传统性别角色的病态异类第61-63页
     ·“罪犯”与“道德败坏者”:违反主流规范的边缘异类第63-65页
   ·“吸血鬼”:妖魔化的“异类”形象第65-68页
     ·怪物、吸血鬼与同性恋形象第66-67页
     ·“艾滋病”的隐喻与“恐同”危机第67-68页
   ·“他者”身份的表征与建构第68-75页
     ·“他者”(the other)第68-69页
     ·他者的刻板化表征第69-71页
     ·同性恋“他者”身份的建构第71-75页
4 同性恋银幕形象的自我表征及其边缘化第75-93页
   ·“隐秘文本”与“亚文本”中的模糊形象第75-79页
     ·“隐秘文本”与“亚文本”第75-76页
     ·同性恋形象的隐晦呈现第76-79页
   ·“同性恋电影”与受压抑的自我形象第79-87页
     ·“同性恋电影”第79-82页
     ·受压抑者形象第82-87页
   ·他者的“自我”表征与身份的建构第87-93页
     ·他者“自我”表征的意义第87-88页
     ·性别身份的困惑与认同的迷失第88-90页
     ·“自我”表征与观众主体身份的建构第90-93页
5 同性恋的酷儿形象及其反讽式表征第93-116页
   ·新酷儿电影的出现第93-95页
     ·“新酷儿电影”第93-94页
     ·酷儿·酷儿理论·新酷儿电影第94-95页
   ·新酷儿电影中的酷儿形象第95-99页
     ·另类酷儿第96-98页
     ·青春酷儿第98-99页
   ·酷儿身份的反讽式表征第99-108页
     ·身份的解构与建构第99-101页
     ·跨越身份的狂欢第101-108页
   ·个案分析:《哭泣游戏》与“同性交际”第108-116页
     ·塞吉维克及其“同性社交”理论第108-110页
     ·《哭泣游戏》的背后第110-112页
     ·《哭泣游戏》的情节与主题第112-113页
     ·“同性交际”与“情欲三角”第113-116页
6 结论与讨论:如何使身份建构符合人的自由交往目的?第116-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31-132页
后记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拿”为认知基元的现代汉语动词同义词群建构研究
下一篇:1949-1999年中国书籍封面中的植物纹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