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污染环境罪概述 | 第11-21页 |
一、污染环境罪及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二、污染环境罪的立法沿革 | 第12-14页 |
(一) 1979年《刑法》制定后至1997年《刑法》修订前 | 第12-13页 |
(二) 1997年《刑法》颁布实行阶段 | 第13页 |
(三)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 | 第13-14页 |
三、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分析 | 第14-16页 |
四、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五、污染环境罪的理念预设 | 第17-21页 |
(一) 行政从属性之批判 | 第17-18页 |
(二) 传统刑罚目的观之修正 | 第18-19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理念之提倡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污染环境罪构成特征分析及相关理论争议 | 第21-30页 |
一、污染环境罪的客体特征 | 第21-23页 |
(一) 污染环境罪客体之争议 | 第21-22页 |
(二) 污染环境罪客体之界定 | 第22-23页 |
二、污染环境罪的客观特征 | 第23-25页 |
(一) 污染环境罪的客观行为 | 第23-24页 |
(二) 污染环境罪的客观形态 | 第24-25页 |
三、污染环境罪的主体特征 | 第25-26页 |
四、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特征 | 第26-30页 |
(一)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争议 | 第26-28页 |
(二) 关于严格责任问题的探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完善污染环境罪的设想 | 第30-45页 |
一、引入相对严格责任制度 | 第30-33页 |
(一) 相对严格责任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1页 |
(二) 相对严格责任制度引入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二、以危险犯作为污染环境罪的基本犯罪形态 | 第33-35页 |
(一) 设立危险犯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4页 |
(二) 设立危险犯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三、完善污染环境罪的刑罚体系 | 第35-39页 |
(一) 完善刑种设置——质的考量 | 第36-38页 |
(二) 完善法定刑配置——量的考量 | 第38-39页 |
四、确定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 第39-42页 |
(一)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 | 第39-40页 |
(二) 疫学因果关系理论 | 第40-41页 |
(三)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 第41-42页 |
(四)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适用的条件 | 第42页 |
五、明确结果要件“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 | 第42-43页 |
六、关于污染环境罪罪名分解的探讨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