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 第16页 |
·管理效率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8-25页 |
·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 第26页 |
·医疗保险基金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28页 |
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 第28-34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28-30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合作医疗的区别 | 第29-30页 |
·36个样本县新农合基金管理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新农合基金筹集方面 | 第30-31页 |
·新农合基金统筹管理方面 | 第31页 |
·新农合基金支付补偿方面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评价体系和模型的选择 | 第34-42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评价体系 | 第34-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新农合基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页 |
·新农合基金评价体系和指标的筛选 | 第35-40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效率评价方法:SFA模型 | 第40-42页 |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42-53页 |
·资料来源和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设定模型 | 第43-44页 |
·模型参数估计和显著性分析 | 第44-46页 |
·效率的测算及评价 | 第46-48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较高水平的参合率和不断提高的筹资水平 | 第48-49页 |
·探索新农合“管办分离”的模式 | 第49页 |
·“家庭账户”门诊补偿模式逐渐减少 | 第49-50页 |
·参合农民人均管理成本 | 第50页 |
·慈利县新农合基金管理低效率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从新农合筹资方式上分析 | 第51页 |
·从人均基金实有额上分析 | 第51页 |
·从基金使用率上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关于新农合基金筹集方面的建议 | 第54-55页 |
·关于新农合基金统筹管理方面的建议 | 第55-56页 |
·关于新农合基金补偿方面的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7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