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2 恩诺沙星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恩诺沙星理化性质研究 | 第11页 |
| ·恩诺沙星的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 ·恩诺沙星的临床应用 | 第12-13页 |
| 3 恩诺沙星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恩诺沙星微球的研制 | 第13-14页 |
| ·恩诺沙星聚合物胶束的研制 | 第14页 |
| ·恩诺沙星纳米粒的研制 | 第14页 |
| ·恩诺沙星固体分散体的研制 | 第14-15页 |
| ·恩诺沙星混悬剂的研制 | 第15页 |
| 4 乳剂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恩诺沙星乳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17-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 ·材料 | 第17-18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 ·方法 | 第18-20页 |
| ·乳剂的考察标准 | 第18-19页 |
| ·辅料的筛选 | 第19页 |
| ·制备工艺 | 第19-20页 |
| 2 结果 | 第20-21页 |
| ·最佳制备工艺 | 第20-21页 |
| ·恩诺沙星乳剂的药学特征 | 第21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1-23页 |
| ·关于恩诺沙星乳剂辅料的筛选 | 第21-22页 |
| ·关于恩诺沙星乳剂制备工艺的筛选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恩诺沙星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23-32页 |
| 1 主要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3-24页 |
| ·菌种(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菌种的复苏与保存 | 第24页 |
| ·平板活菌计数 | 第24-25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25页 |
|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测定 | 第25页 |
| ·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测定 | 第25-26页 |
|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2 结果 | 第26-29页 |
| ·MIC与MBC结果 | 第26-27页 |
| ·MSW结果 | 第27-28页 |
| ·PAE结果 | 第28-29页 |
| ·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28页 |
| ·体外PAE结果 | 第28-29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9-32页 |
| ·恩诺沙星乳剂和注射剂的MIC和MBC | 第29页 |
| ·恩诺沙星乳剂和注射剂的MSW | 第29-30页 |
| ·恩诺沙星乳剂和注射剂的PAE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恩诺沙星乳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疗效实验 | 第32-3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2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 ·试验动物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4页 |
| ·动物分组 | 第33页 |
| ·人工感染及给药方式 | 第33页 |
| ·疗效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 2 结果 | 第34-35页 |
| ·大肠杆菌感染猪病理模型 | 第34页 |
| ·治疗及增重效果 | 第34-35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实验总结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 附录:缩略语对照表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作者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