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化溯源 | 第10-30页 |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信仰 | 第10-19页 |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兴盛 | 第19-24页 |
第三节 先秦“志怪”的衍流 | 第24-30页 |
第二章 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化特性 | 第30-51页 |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渗融 | 第30-36页 |
第二节 历史载籍的补叙 | 第36-41页 |
第三节 现实生活的折射 | 第41-51页 |
第三章 神鬼精怪形象的群塑 | 第51-62页 |
第一节 凡人仙化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善鬼恶妖 | 第54-58页 |
第三节 人神之恋 | 第58-62页 |
第四章 乱世文人的心灵寄托 | 第62-75页 |
第一节 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62-67页 |
第二节 离乱人生的忧患情怀 | 第67-72页 |
第三节 避世隐逸的精神寄寓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第75-84页 |
第一节 中国小说史的重要阶段 | 第75-78页 |
第二节 后世文学的重要资源 | 第78-80页 |
第三节 接受视野中的价值审视 | 第80-84页 |
结论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