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的背景和论点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国外有关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典理论回顾 | 第11-18页 |
·对国外利率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发的简要评述 | 第11-15页 |
·新古典学派 | 第11页 |
·魏克塞尔 | 第11页 |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学说(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 第11-12页 |
·新古典综合派 | 第12-14页 |
·麦金农和肖 | 第14页 |
·新凯恩斯主义 | 第14-15页 |
·利率对产出影响传导机制理论 | 第15页 |
·影响利率政策产出效应的因素 | 第15-18页 |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第15页 |
·利率政策传导的机制影响 | 第15-16页 |
·利率政策制定和实施时的时滞影响 | 第16页 |
·微观主体理性预期的影响 | 第16-17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利率政策产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实证检验 | 第18-35页 |
·所使用检验模型的原理及指标选择 | 第18-22页 |
·VAR 模型的原理及其在研究利率政策区域差异性中的适用性 | 第18-19页 |
·实证检验的指选择和区域的划分 | 第19-20页 |
·对 VAR 模型结果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具体分析 | 第20-22页 |
·建立全国和各区域的 VAR 模型 | 第22-24页 |
·VAR 模型的建立及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 | 第22-23页 |
·VAR 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23-24页 |
·对各个 VAR 模型的分析 | 第24-35页 |
·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对 VAR 模型进行分析 | 第24-31页 |
·运用方差分解对全国和各区域的 VAR 进行模型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区域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 第35-53页 |
·我国区域金融体系的差异 | 第35-40页 |
·银行结构差异对利率政策产出效应区域差异的影响 | 第35-39页 |
·四大区域内股票和债券的利用和发展状况差异 | 第39-40页 |
·微观主体的金融努力差异对利率政策区域差异的影响 | 第40-45页 |
·对金融努力的阐释 | 第41-42页 |
·我国微观主体的金融努力程度的区域差异和产生的原因 | 第42-45页 |
·金融努力的区域差异对利率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对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企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对利率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 | 第48-53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3-5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3页 |
·我国利率政策产出效应的区域差异性实证结论 | 第53页 |
·对于我国利率政策产出效应在各大区域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的分析结论 | 第53页 |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 第53-54页 |
·努力提高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微观主体的金融努力程度 | 第54页 |
·加快调整我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 | 第54-55页 |
·促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第55页 |
·尝试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加深利率市场化程度 | 第55页 |
·我国实施区域差异化利率政策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探讨 | 第55-58页 |
·我国利率政策区域操作差异化机制人民银行组织体制分析 | 第55-56页 |
·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