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路面永久变形及界面粘结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层间应力分析 | 第16-42页 |
·防水粘结层结构分析 | 第16-18页 |
·层间接触条件 | 第16-17页 |
·层间应力计算理论 | 第17-18页 |
·层间应力计算分析 | 第18-40页 |
·纵坡为 0%的层间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6页 |
·纵坡为 0%的剪应力与剪切角计算方法 | 第26-33页 |
·其他道路纵坡的层间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其他道路纵坡的剪应力与剪切角计算方法 | 第36-39页 |
·室内剪切试验剪切角的确定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检验 | 第42-52页 |
·原材料的选择 | 第42-43页 |
·沥青 | 第42页 |
·集料 | 第42-43页 |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3-49页 |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 第43-44页 |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44-49页 |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 第49-51页 |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 第49页 |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结构抗车辙性能研究 | 第52-76页 |
·粘结层原材料的研究 | 第52-59页 |
·粘结层Ⅰ:橡胶沥青碎石封层 | 第52-55页 |
·粘结层Ⅱ:稀浆封层 | 第55-59页 |
·车辙试验的设计 | 第59-61页 |
·车辙试验简介 | 第59页 |
·试件成型 | 第59-60页 |
·试验过程 | 第60-61页 |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61-67页 |
·车辙试验结果 | 第61页 |
·车辙试验数据分析 | 第61-67页 |
·水-温-荷耦合作用下车辙预估模型 | 第67-75页 |
·车辙形成机理 | 第67页 |
·国内外的车辙预估方法简述 | 第67-69页 |
·水-温-荷耦合作用下车辙预估 | 第69-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复合式路面层间粘结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 第76-88页 |
·材料强度理论 | 第76-78页 |
·试验方案 | 第78-8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8-81页 |
·斜剪试验设计 | 第81-82页 |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82-87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82-83页 |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88-89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附录 A Matlab 程序(道路纵坡为 4%) | 第91-94页 |
A.1 三维出图程序 | 第91-92页 |
A.1.1 图 2.21 程序 | 第91页 |
A.1.2 图 2.22 程序 | 第91-92页 |
A.2 非线性规划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2-94页 |
A.2.1 剪应力方程拟合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2-93页 |
A.2.2 剪切角方程拟合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3-94页 |
附录 B Matlab 程序(道路纵坡为-4%) | 第94-97页 |
B.1 三维出图程序 | 第94-95页 |
B.1.1 图 2.23 程序 | 第94页 |
B.1.2 图 2.24 程序 | 第94-95页 |
B.2 非线性规划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5-97页 |
B.2.1 剪应力方程拟合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5-96页 |
B.2.2 剪切角方程拟合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96-97页 |
附录 C 车辙深度预估模型程序 | 第97-105页 |
C.1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 | 第97-100页 |
C.2 稀浆封层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