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国内外研究实践 | 第11-16页 |
·缘起 | 第11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4页 |
·自然 | 第11-12页 |
·肌理 | 第12-13页 |
·自然肌理 | 第13页 |
·乡土景观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实践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实践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实践 | 第15-16页 |
第三章 自然肌理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基础和遵循的原则 | 第16-22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 | 第16页 |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16-17页 |
·节约型园林理论 | 第17页 |
·生态补偿设计 | 第17-18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8-19页 |
·文脉主义 | 第19页 |
·遵循的原则 | 第19-2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9-20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0-21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21页 |
·人本主义原则 | 第21-22页 |
第四章 自然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价值研究 | 第22-30页 |
·自然肌理的景观属性 | 第22-25页 |
·外在属性 | 第22-24页 |
·内在属性 | 第24-25页 |
·自然肌理运用的意义 | 第25-26页 |
·对场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 第25页 |
·特色景观的营造 | 第25-26页 |
·开拓景观设计的新领域 | 第26页 |
·自然肌理研究的作用及优势分析 | 第26-28页 |
·地域性景观的强化 | 第26-27页 |
·对人性的关怀 | 第27页 |
·艺术上的独特性 | 第27页 |
·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 | 第27-28页 |
·自然肌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大众需求及景观意识的改变 | 第28页 |
·生态保护的要求 | 第28页 |
·节约型园林的要求 | 第28页 |
·乡土景观发展的需求 | 第28-30页 |
第五章 自然肌理的运用范围及类型研究 | 第30-40页 |
·自然肌理运用的时代机遇和目标 | 第30页 |
·自然肌理设计运用分类 | 第30-32页 |
·自然肌理的表现手法 | 第32-35页 |
·自然肌理在景观规划层面上的运用 | 第35-40页 |
·现状层面 | 第35-36页 |
·社会层面 | 第36页 |
·生态层面 | 第36页 |
·艺术层面 | 第36页 |
·场地的有机更新 | 第36-40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以淮安市工业园区核心景观带规划设计为例 | 第40-52页 |
·项目背景分析 | 第40-41页 |
·城市概况 | 第40页 |
·项目区位 | 第40-41页 |
·工业园区概况 | 第41页 |
·场地分析 | 第41-44页 |
·现状用地类型分析 | 第41页 |
·景观资源分析 | 第41-42页 |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第42页 |
·植被状况分析 | 第42-43页 |
·水体及驳岸分析 | 第43页 |
·生态系统分析 | 第43-44页 |
·评价与结论 | 第44页 |
·专项规划 | 第44-49页 |
·交通组织 | 第44-45页 |
·水系及竖向规划 | 第45-47页 |
·绿化规划 | 第47-49页 |
·对自然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 第49-52页 |
·农田肌理 | 第49-50页 |
·水体肌理 | 第50页 |
·杨树林肌理 | 第50-51页 |
·道路肌理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58页 |
ABSTRACT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