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设计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12-14页 |
·低收入人群 | 第12-13页 |
·老旧社区 | 第13-14页 |
·外环境改造 | 第14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现代城市更新理论 | 第14-17页 |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17-18页 |
·社区设计理论 | 第18-20页 |
·城市社会心理学理论 | 第20-21页 |
·木桶理论 | 第21-22页 |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历史背景分析 | 第24-38页 |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历史演化进程 | 第24-28页 |
·城市社区空间内涵 | 第24-25页 |
·城市社区空间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实态调查—以南京市为例 | 第28-36页 |
·南京老旧社区改造的历史回顾 | 第28-29页 |
·南京老旧社区改造的阶段性成果 | 第29-32页 |
·南京老旧社区改造的未来目标 | 第32-36页 |
·城市老旧社区改造历史模式类型 | 第36-37页 |
·功能转换型 | 第36页 |
·功能改善型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城市老旧社区使用主体需求分析 | 第38-45页 |
·主体生活需求 | 第38-40页 |
·舒适性与归属感 | 第39-40页 |
·审美与文化 | 第40页 |
·主体活动类型 | 第40-42页 |
·必要性活动—基本需求 | 第40-41页 |
·自发性活动—中级需求 | 第41页 |
·社会性活动—高级需求 | 第41-42页 |
·特殊人群需求 | 第42-44页 |
·老人 | 第42-43页 |
·儿童 | 第43-44页 |
·残障人士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短板分析 | 第45-55页 |
·表象类短板 | 第45-49页 |
·建筑环境 | 第45-46页 |
·道路环境 | 第46-47页 |
·场所环境 | 第47-48页 |
·绿化环境 | 第48-49页 |
·人文类短板 | 第49-52页 |
·人文环境衰败 | 第49-50页 |
·文保与拆迁 | 第50-51页 |
·影响文保的主要因素 | 第51-52页 |
·管理类短板 | 第52-54页 |
·安全保障 | 第52-53页 |
·活动组织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设计对策 | 第55-69页 |
·城市老旧社区整体改造思路 | 第55-58页 |
·参与式设计 | 第55-56页 |
·整体性规划 | 第56页 |
·小规模改造 | 第56页 |
·人文环境延续 | 第56-57页 |
·长效环境管理 | 第57-58页 |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空间重构 | 第58-67页 |
·道路空间 | 第59-62页 |
·交往空间 | 第62-63页 |
·绿化空间 | 第63-66页 |
·人文空间 | 第66-67页 |
·城市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原则 | 第67-68页 |
·探索老旧社区的空间特征 | 第67页 |
·发掘老旧社区的文化特色 | 第67页 |
·激发老旧社区的社会活力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南京沈举人巷社区改造设计实践 | 第69-80页 |
·背景分析 | 第69-72页 |
·位置 | 第69-70页 |
·历史 | 第70页 |
·文化 | 第70-71页 |
·现状 | 第71-72页 |
·针对性改造 | 第72-78页 |
·整体布局 | 第72-73页 |
·绿化环境 | 第73-74页 |
·道路环境 | 第74-75页 |
·文化院墙 | 第75-76页 |
·休憩场所 | 第76-77页 |
·基础设施 | 第77-78页 |
·设计成果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总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后记 | 第83-85页 |
详细摘要 | 第85-87页 |
Abstract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