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对整车前碰撞安全性能的影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C-NCAP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薄壁直梁件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有限元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18页 |
·求解控制方程的推导 | 第18-20页 |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 第20页 |
·沙漏问题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薄壁直梁件的仿真分析研究 | 第22-39页 |
·引言 | 第22页 |
·薄壁直梁件轴向压溃特性综述 | 第22-29页 |
·失稳载荷 | 第25页 |
·弹性失稳 | 第25-26页 |
·非弹性失稳 | 第26页 |
·最大轴向载荷力P_(max) | 第26-27页 |
·平均载荷P_2 | 第27-29页 |
·薄壁梁碰撞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诱导槽对薄壁梁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30-38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薄壁梁有限元模拟及试验验证 | 第31-32页 |
·薄壁梁有限元模型的分析 | 第32-33页 |
·不同诱导形式之间的比较 | 第33-35页 |
·诱导槽位置的影响 | 第35-36页 |
·诱导槽深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诱导槽宽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响应表面法的薄壁件诱导槽的优化设计 | 第39-47页 |
·引言 | 第39页 |
·响应表面法 | 第39-41页 |
·优化的基础知识 | 第39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响应表面法 | 第40-41页 |
·优化问题的阐述 | 第41-43页 |
·优化参数对载荷峰值的影响 | 第43页 |
·优化参数对吸能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薄壁梁双诱导槽的参数设计 | 第47-55页 |
·引言 | 第47页 |
·薄壁梁双诱导槽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双诱导槽的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49-50页 |
·优化参数对载荷峰值的影响 | 第50页 |
·优化参数对吸能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基于双诱导槽位置的优化研究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前纵梁结构优化对整车前碰撞的影响 | 第55-61页 |
·引言 | 第55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 第55-56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计算中各主要参数的选择 | 第56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确认 | 第56-57页 |
·诱导槽优化对整车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前纵梁单诱导槽优化分析 | 第58页 |
·前纵梁双诱导槽优化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