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脾胃系病证论文

胃痞在新加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2-24页
 1 概述第12页
 2 病名病因病机研究动态第12-15页
   ·病名研究第12-13页
   ·古人对痞满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3-14页
   ·近现代医家对胃痞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第14-15页
 3 临床证候研究第15-17页
   ·症、舌、脉研究第15-16页
   ·临床证候与辨证规律研究第16-17页
 4 辨证论治第17-18页
   ·脾胃虚弱证第17页
   ·脾胃虚寒证第17页
   ·胃阴不足证第17页
   ·肝胃不和证第17页
   ·脾胃湿热证第17-18页
   ·痰湿中阻证第18页
   ·瘀血阻络证第18页
 5 临床用药经验与体会第18-20页
   ·健脾益气药第18-19页
   ·理气消痞药第19页
   ·消食化积药第19-20页
   ·芳香化湿药第20页
   ·活血通络药第20页
 6 新加坡胃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情况第20-22页
   ·新加坡胃痞患者求诊中医人数众多第20-21页
   ·新加坡胃痞的病因病机第21页
   ·新加坡胃痞辨证论治的特色第21-22页
 7 新加坡中医的进展情况第22-24页
   ·新加坡病史记录的管理第22页
   ·新加坡中医与现代医疗检测报告第22页
   ·新加坡中医法定地第22-24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4-37页
 1. 研究资料来源第24页
 2. 病例选择标准第24-25页
   ·病名诊断标准第24页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第24-25页
 3. 研究方法第25页
 4. 结果第25-28页
   ·一般资料数据整理第25-28页
 5. 分析与讨论第28-37页
   ·病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第28-29页
     ·男女性比率偏低第28-29页
     ·患者年龄较低第29页
   ·各证型常见病因分析第29-30页
     ·肝胃气滞证型第29页
     ·湿热中阻证型第29-30页
     ·脾胃气虚证型第30页
     ·胃阴不足证型第30页
   ·证型分布特点第30-32页
     ·肝胃气滞证及脾胃气虚证占胃痞八成第30-31页
     ·湿热中阻证偏低第31-32页
     ·瘀血阻络证及脾胃虚寒证均无病第32页
   ·临床治法与方药特点第32-33页
     ·化痰除湿第32-33页
     ·健运脾气第33页
     ·滋养胃阴第33页
     ·黄连代替药第33页
   ·常见各证型的辨治分析第33-37页
     ·肝胃气滞型第33-34页
     ·湿热中阻型第34页
     ·脾胃虚弱型第34-35页
     ·胃阴不足型第35-37页
第三部分 结论第37-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附录(一): 新加坡胃痞各证型病例数据分布统计第42-43页
附录(二): 南京胃痞各证型病例数据分布统计第43-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规制的研究
下一篇:清热宣肺、涤痰开闭法治疗小儿RSV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