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及数据挖掘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监控系统简介 | 第15-33页 |
·动力监控系统的意义 | 第15页 |
·系统构成 | 第15-22页 |
·监控系统的组网模式 | 第16-17页 |
·监控对象 | 第17-18页 |
·监控术语解释 | 第18-19页 |
·网管系统简介 | 第19页 |
·网管系统的告警管理 | 第19-20页 |
·网管系统的报表管理 | 第20-21页 |
·网管系统的数据管理 | 第21页 |
·网管系统的智能分析 | 第21-22页 |
·网管系统的权限管理 | 第22页 |
·主要监控模块的介绍 | 第22-29页 |
·MISU多功能一体化监控模块 | 第22页 |
·MISU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MISU组成结构 | 第23-24页 |
·MISU主要功能 | 第24页 |
·MISU主要技术指标 | 第24-25页 |
·MISU实际监控设备 | 第25页 |
·BMU蓄电池监测模块 | 第25-26页 |
·BMU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BMU功能和特点 | 第27页 |
·传感器及变送器 | 第27-28页 |
·传感器及变送器的分类 | 第28页 |
·主要传感器及变送器 | 第28-29页 |
·数据流程 | 第29-33页 |
·系统数据流程 | 第29页 |
·系统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前置机数据处理流程 | 第30-31页 |
·前置机告警处理流程 | 第31-32页 |
·前置机与监控中心通信管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 第33-69页 |
·集中监控系统数据库存在问题 | 第34-36页 |
·数据信息方面 | 第34页 |
·数据库的配置方面 | 第34-35页 |
·服务器的负担方面 | 第35-36页 |
·数据库的检查 | 第36页 |
·监控系统数据库配置方法 | 第36-48页 |
·配置数据库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Access数据库到Sybase数据库的刷新 | 第37-38页 |
·数据库配置流程 | 第38-39页 |
·前置机序号配置 | 第39页 |
·扫描总线配置 | 第39-41页 |
·局站配置 | 第41页 |
·采集模块配置 | 第41-42页 |
·采集模块监控点配置 | 第42-43页 |
·虚拟量配置 | 第43-44页 |
·设备、组合设备和虚设备配置 | 第44-45页 |
·设备监控量配置 | 第45页 |
·设备监控故障与监控故障监控点关联关系配置 | 第45-46页 |
·告警过滤设置 | 第46页 |
·监控量测量值的合法性检验 | 第46-47页 |
·控制是可控或成功表达式配置 | 第47-48页 |
·监控数据库优化 | 第48-64页 |
·确定监控网络组网方式 | 第49-50页 |
·对智能协议进行分析,归类与汇总 | 第50页 |
·在高级库中建立与配置统计后监控设备的信息 | 第50-55页 |
·建立数据库 | 第55-61页 |
·前置机信息的配置 | 第55-56页 |
·扫描总线的配置 | 第56-57页 |
·端局信息配置 | 第57-58页 |
·监控模块信息的配置 | 第58-59页 |
·监控设备信息的配置 | 第59-61页 |
·组合设备的配置 | 第61页 |
·优化数据库中的数据,检查数据信息 | 第61-64页 |
·优化效果评价 | 第64-69页 |
·关于此流程的评价 | 第64-66页 |
·优化效果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数据挖掘 | 第69-83页 |
·监控数据挖掘的意义 | 第69-72页 |
·智能监控告警数量多的内因 | 第69-70页 |
·智能监控告警数量多的外因 | 第70-72页 |
·监控告警量化分析 | 第72-73页 |
·告警延时设置 | 第73-76页 |
·量化方法及依据 | 第74页 |
·环境超限告警延时设置 | 第74-75页 |
·设备超限告警延时设置 | 第75-76页 |
·外市电告警关联 | 第76-81页 |
·外围汇接层站供电路由 | 第76-77页 |
·统计告警项目 | 第77页 |
·告警联动设置 | 第77-81页 |
·优化效果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