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六)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5-26页 |
(二) 社会融合 | 第26-27页 |
(三) 教育培训策略 | 第27-29页 |
二、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29-35页 |
(一) 教育与社会分层 | 第29-30页 |
1、社会分层理论 | 第29-30页 |
2、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 | 第30页 |
(二) 教育与社会流动 | 第30-32页 |
1、社会流动理论 | 第31-32页 |
2、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 | 第32页 |
(三) 教育与社会融合 | 第32-35页 |
1、社会融合理论 | 第33-34页 |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融合的推动器 | 第34-35页 |
三、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35-40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方式 | 第35页 |
1、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成长方式具有差异性 | 第35页 |
2、新生代农民工成长方式趋于城市人 | 第35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 | 第35-37页 |
1、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35-36页 |
2、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滞后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 | 第36-37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 | 第37-39页 |
1、就业观:务工动机注重个人发展,追求价值实现 | 第37-38页 |
2、生活观:竞争意识逐渐增强,融城意识强烈 | 第38页 |
3、社会交往观:注重地缘及业缘的社会交往观 | 第38页 |
4、法律观:法律意识有所提高,追求权利的实现 | 第38-39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 | 第39-40页 |
1、情感孤独——首要特征 | 第39页 |
2、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突出特征 | 第39-40页 |
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及成因 | 第40-46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合困境及成因 | 第40-41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融合困境及成因 | 第41-42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及成因 | 第42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合困境及其成因 | 第42-43页 |
(五)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融合困境及成因 | 第43-44页 |
(六)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困惑及成因 | 第44页 |
(七)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困境及成因 | 第44-46页 |
五、以社会融合为视角,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 | 第46-55页 |
(一) 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 | 第46-48页 |
1、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 | 第46-47页 |
2、从城市化进程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 | 第47页 |
3、从文化心理风险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 | 第47-48页 |
(二)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教育培训需求 | 第48-51页 |
1、拥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识及潜在教育需求 | 第48-49页 |
2、学习目的明确与学习内容多样的统一 | 第49-50页 |
3、学习途径多样化与学习形式及方法现代化的统一 | 第50-51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的制约因素 | 第51-55页 |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因素 | 第51-52页 |
2、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制约因素 | 第52-55页 |
六、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 | 第55-61页 |
(一)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 第55-60页 |
1、建立一个政府、企业与社区、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 第55-59页 |
2、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教育信息情报网络 | 第59-60页 |
(二)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的制定 | 第60-61页 |
1、教育培训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 第60-61页 |
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总目标——提高技能,提升适应力及综合素养 | 第61页 |
(三)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内容 | 第61-70页 |
1、以生涯教育为导向 | 第61-62页 |
2、以职业教育为基础 | 第62页 |
3、以法律、心理、思想及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教育为辅 | 第62-63页 |
(四)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 第63-64页 |
1、课程开发——民主性、发展性 | 第63页 |
2、课程实施——及时性、灵活性 | 第63-64页 |
(五)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途径 | 第64-66页 |
1、政府积极引导 | 第64页 |
2、加大开展社区教育 | 第64-65页 |
3、加强企业内职业培训以及“企业社区”的融合教育 | 第65-66页 |
4、提高培训机构与高校的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 第66页 |
(六)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形式及方法 | 第66-68页 |
1、培训形式——注重多种形式相结合 | 第66-67页 |
2、培训方法——注重差异性、互动性及现代性原则相结合 | 第67-68页 |
(七)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评估 | 第68-70页 |
1、评估原则——针对性、适用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 第68-69页 |
2、评估体系——多元化评估体系 | 第69页 |
3、评估机制——开放式动态评估机制 | 第69页 |
4、评估方式——发展性评估为主,兼顾其他类型评估 | 第69-70页 |
结束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