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路堤荷载(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沉降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Alamgir 假定位移模式及中国学者对其发展 | 第15-16页 |
·其它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解析法中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做的工作 | 第20-22页 |
第2章 不考虑相对滑移成层土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22-41页 |
·概述 | 第22-23页 |
·基本原理及基本假定 | 第23-25页 |
·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基本假定 | 第24-25页 |
·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应力及压缩量计算 | 第25-29页 |
·各层桩体应力及压缩量计算 | 第25-27页 |
·桩间土应力及压缩量计算 | 第27-29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29-33页 |
·桩土应力 pp和 ps的确定 | 第29页 |
·中性点深度 zm的确定 | 第29-30页 |
·参数αci和βc的确定 | 第30页 |
·土体弹性模量的确定 | 第30-33页 |
·求解步骤 | 第33页 |
·下卧层压缩量计算 | 第33页 |
·算例分析及参数影响讨论 | 第33-39页 |
·桩体弹性模量 Ep的影响 | 第34-35页 |
·桩周各层土弹性模量 Esi的影响 | 第35-36页 |
·路堤填土高度 h 的影响 | 第36-37页 |
·面积置换率 m 的影响 | 第37-38页 |
·典型单元体与桩体半径之比 b/a 的影响 | 第38页 |
·不排水抗剪强度τf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考虑相对滑移成层土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1-48页 |
·概述 | 第41页 |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 第41-42页 |
·桩间土和桩体之间的荷载传递 | 第41页 |
·垫层效应 | 第41-42页 |
·桩端土体的支承作用 | 第42页 |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42-43页 |
·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基本假定 | 第43页 |
·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应力及压缩量计算 | 第43-46页 |
·桩间土剪应力计算及参数αci和βc的确定 | 第43-44页 |
·各层桩体与桩间土的应力及压缩量计算 | 第44-45页 |
·变形协调方程 | 第45-46页 |
·方程求解步骤 | 第46页 |
·复合地基下卧层压缩量计算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第48-71页 |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8-49页 |
·ANSYS 软件主要技术特点 | 第48页 |
·ANSYS 软件主要分析功能 | 第48-49页 |
·ANSYS 输入方式 | 第49页 |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9页 |
·复合地基分析模型分析 | 第49-70页 |
·典型单元体模型 | 第49-60页 |
·均质情况典型单元体模型 | 第50-51页 |
·均质情况各参数对中性点位置的影响分析 | 第51-54页 |
·成层情况典型单元体模型 | 第54-55页 |
·成层情况各参数对中性点位置的影响分析 | 第55-60页 |
·群桩复合地基模型 | 第60-70页 |
·均质情况群桩复合地基模型 | 第61-63页 |
·成层情况群桩复合地基模型 | 第63-64页 |
·两种情况下复合地基模型变形与应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两种情况下各桩及桩间土总压缩量及桩侧摩阻力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1-77页 |
·复合地基工程实例一 | 第71页 |
·复合地基工程实例二 | 第71-75页 |
·工程背景 | 第71-72页 |
·复合地基加固方案 | 第72-74页 |
·现场测试方案 | 第74-75页 |
·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