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志设计中汉字造型应用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关于标志设计 | 第13-20页 |
| ·定义 | 第13页 |
| ·标志的起源 | 第13-14页 |
| ·标志设计 | 第14-15页 |
| ·标志的特点 | 第15-19页 |
| ·功用性 | 第15页 |
| ·识别性 | 第15-16页 |
| ·显著性 | 第16页 |
| ·多样性 | 第16-17页 |
| ·艺术性 | 第17-18页 |
| ·准确性 | 第18页 |
| ·持久性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关于汉字 | 第20-32页 |
| ·汉字 | 第20-21页 |
| ·汉字造型 | 第21-25页 |
| ·汉字的结构 | 第21-23页 |
| ·汉字造型的审美 | 第23-25页 |
| ·汉字造型在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必然性 | 第25-30页 |
| ·崭新的时代理念 | 第25-26页 |
| ·悠久的文化背景 | 第26页 |
| ·丰富的传统资源 | 第26-29页 |
| ·多样的设计语言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在标志设计中汉字造型应用方法 | 第32-47页 |
| ·字形的方法 | 第32-35页 |
| ·笔画同构法 | 第32-33页 |
| ·毛笔飞白法 | 第33-34页 |
| ·残缺法 | 第34-35页 |
| ·象形的方法 | 第35-39页 |
| ·图形联想法 | 第35-36页 |
| ·置换法 | 第36-39页 |
| ·几何形的方法 | 第39-41页 |
| ·色块法 | 第39-40页 |
| ·对称法 | 第40-41页 |
| ·组合处理的方法 | 第41-46页 |
| ·虚实相生法 | 第43页 |
| ·照葫芦画瓢法 | 第43-44页 |
| ·画龙点睛法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汉字造型应用方法设计案例分析 | 第47-53页 |
| ·舟曲纪念标志设计 | 第47-48页 |
| ·道一武术馆标志设计 | 第48-49页 |
| ·《百家姓》书名的标志设计 | 第49-50页 |
| ·西安财经行知学院标志设计 | 第50-51页 |
| ·拴马桩标志设计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