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论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上篇 两汉楚辞批评的兴盛 | 第19-97页 |
第一章 汉代楚辞批评概貌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汉代楚辞批评发展进程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汉代楚辞批评主要成就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理论类的楚辞批评 | 第25-47页 |
第一节 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楚辞批评 | 第25-42页 |
一、 刘安的推崇赞誉——以《离骚传》为中心 | 第25-28页 |
二、 司马迁的赞赏感喟——一以《屈原·贾生列传》为中心 | 第28-33页 |
三、 扬雄的尊崇责难——一以《反离骚》为中心 | 第33-36页 |
四、 班固的保守贬斥——以《离骚序》、《离骚赞序》为中心 | 第36-42页 |
第二节 汉代楚辞批评的思想文化根源 | 第42-47页 |
第三章 注释类的楚辞批评 | 第47-67页 |
第一节 王逸与《楚辞章句》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对楚辞内容的经学化阐释 | 第50-57页 |
一、 从“忠正伏节”角度来高扬屈原人格 | 第50-54页 |
二、 从“讽谏”角度来阐发楚辞的主旨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对楚辞艺术形式的审美观照 | 第57-67页 |
第四章 创作类的楚辞批评 | 第67-81页 |
第一节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体认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 | 第70-77页 |
一、 “玩其辞”——对屈原的作品深为赞赏,借楚辞的艺术形式创作新篇 | 第70-73页 |
二、 “以其情”——对不平遭际的哀怨情感的体认,借屈原之名抒写内心忧愁 | 第73-77页 |
第三节 对屈原立身行事的不解 | 第77-81页 |
第五章 两汉楚辞批评的时代特征 | 第81-97页 |
第一节 “辞合于赋”的文体观念 | 第81-85页 |
第二节 “人文合一”的思维模式 | 第85-88页 |
第三节 “依经立论”的话语方式 | 第88-97页 |
下篇 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的新变 | 第97-169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批评概貌 | 第97-109页 |
第一节 训解类楚辞研究 | 第97-98页 |
第二节 直接言论中的楚辞批评 | 第98-105页 |
一、 对屈原思想行为的批评 | 第98-100页 |
二、 对楚辞作品的关注与评价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实践中的楚辞隐性批评 | 第105-109页 |
第二章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楚辞批评 | 第109-125页 |
第一节 以经典为原则,亦赞骚亦抑骚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深刻而精到分析楚辞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第112-118页 |
第三节 系统而全面概括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第118-125页 |
一、 “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楚辞地位论 | 第118-120页 |
二、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楚辞影响论 | 第120-125页 |
第三章 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 | 第125-139页 |
第一节 重视具有《楚辞》特点的作品 | 第126-132页 |
第二节 推崇兼具《诗》《骚》二者特色的作家 | 第132-139页 |
第四章 萧统《文选》中的楚辞批评 | 第139-153页 |
第一节 萧统对楚骚文体的体认 | 第139-143页 |
第二节 萧统对楚骚文学特质的认识 | 第143-153页 |
一、 惜文重采 | 第143-147页 |
二、 情志并重 | 第147-153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的时代特征 | 第153-169页 |
第一节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新阐发 | 第153-159页 |
第二节 对楚辞艺术精神的彰显 | 第159-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