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0 导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城市发展中城市绿地面临的困境 | 第14-16页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演变 | 第14-15页 |
·建设用地增长与绿地建设的尖锐矛盾 | 第15-16页 |
·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的需求 | 第16-19页 |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 第16-17页 |
·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的需求 | 第17页 |
·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 | 第17-18页 |
·城市地域特色营造的需求 | 第18-19页 |
·城市安全空间保障的需求 | 第19页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 城市绿地系统解读 | 第24-48页 |
·"城市绿地"释义 | 第24-29页 |
·开放空间 | 第24-26页 |
·城市绿地 | 第26-28页 |
·"城市绿地"研究的学科特色 | 第28-29页 |
·对"城市绿地"本质的科学认识 | 第29-34页 |
·城市绿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 第29-30页 |
·城市绿地是社会的自然资本 | 第30-32页 |
·城市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 | 第32-34页 |
·城市绿地是社会公共物品 | 第34页 |
·城市绿地系统 | 第34-39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 第34-36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位 | 第36-37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特性 | 第37-38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 | 第38-39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第39-47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义和职能 | 第39-40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和内容 | 第40-41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 第41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 | 第41-43页 |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43-47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再规划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2 "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的历史溯源 | 第48-66页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 | 第48-50页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48-49页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49-50页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 第50-61页 |
·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第50-54页 |
·礼制严谨 | 第50-51页 |
·象天法地 | 第51-52页 |
·因地制宜 | 第52-53页 |
·枕山环水 | 第53-54页 |
·对古代园林绿化的影响 | 第54-59页 |
·植树绿化的兴起——古代"艺"字的意义 | 第55-56页 |
·从"五岳三山"到"八景"的整体思维 | 第56-58页 |
·文人写意自然山水 | 第58-59页 |
·对古代环境保护的影响 | 第59-61页 |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诠释 | 第61-64页 |
·从"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发展 | 第61-62页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自然的统一 | 第62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思想源泉 | 第62-64页 |
·城市绿地系统是有文化内涵的人工生态系统 | 第62-63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宏观指导思想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3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66-98页 |
·建国以来城市绿地发展历程 | 第66-74页 |
·恢复起步期(1949-1957年) | 第66页 |
·起伏发展期(1958-1965年) | 第66-67页 |
·停滞徘徊期(1966-1977年) | 第67页 |
·蓬勃发展期(1978-1991年) | 第67-68页 |
·稳步增长期(1992-2000年) | 第68-69页 |
·跨越上升期(2001年至今) | 第69-74页 |
·发达地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特征 | 第74-80页 |
·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 | 第74-76页 |
·北京: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升绿地空间品质 | 第74-76页 |
·天津:着眼区域生态环境、体现滨海绿地特色 | 第76页 |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 | 第76-79页 |
·上海:开辟中心城区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第76-77页 |
·杭州:挖掘绿地文化内涵、突现自然与人文交融 | 第77-78页 |
·南京:构建生态绿地网架、强化山水城林特色 | 第78-79页 |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 | 第79-80页 |
·深圳:打造南方公园之城、保障生态持续发展 | 第79-80页 |
·珠海:编织健康游憩网络、提升城市绿化景观 | 第80页 |
·发达地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 | 第80-93页 |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问题诊断 | 第80-89页 |
·外围大环境绿地建设 | 第80-82页 |
·建成区绿地建设 | 第82-89页 |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 | 第89-93页 |
·核心问题分析 | 第89-91页 |
·问题根源剖析 | 第91-93页 |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的突出问题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4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经验 | 第98-134页 |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过程 | 第98-101页 |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第101-115页 |
·城市绿地分类 | 第101-105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观 | 第105-107页 |
·规划类别 | 第105-106页 |
·规划内容 | 第106-107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征 | 第107-108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 第108-115页 |
·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规划指标 | 第108-112页 |
·注重功能需求的规划布局 | 第112-115页 |
·东京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 第115-126页 |
·东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观 | 第115-118页 |
·综合全面的「绿色东京规划」 | 第118-121页 |
·「绿色新战略导则」与公·民携手绿化 | 第121-123页 |
·「都市计画公园绿地的建设方针」与民设公园制度 | 第123-125页 |
·「环境轴建设导则」与城市绿色网络 | 第125-126页 |
·中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 | 第126-131页 |
·绿地分类 | 第126页 |
·编制内容 | 第126-127页 |
·规划指标 | 第127页 |
·规划布局 | 第127-128页 |
·法规制度 | 第128-131页 |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启示 | 第131-132页 |
·启示之一:重视城市发展需求与规划应对 | 第131页 |
·启示之二:重视硬性规划与软性规划结合 | 第131-132页 |
·启示之三:重视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132页 |
·启示之四:重视规划实施的法规建设 | 第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5 健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体系的理论思考 | 第134-200页 |
·研究思路 | 第134-135页 |
·宏观理论基础 | 第135-141页 |
·复杂系统理论 | 第135-136页 |
·综合集成方法论 | 第136-137页 |
·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集成方法论 | 第137-141页 |
·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集成方法的特征和实质 | 第137-139页 |
·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集成方法的运作模式 | 第139-141页 |
·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 第141-146页 |
·风景园林学 | 第141页 |
·城市规划学 | 第141-142页 |
·城市生态学 | 第142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42-143页 |
·城市气候学 | 第143-144页 |
·城市社会学 | 第144页 |
·环境行为学 | 第144-145页 |
·城市美学 | 第145-146页 |
·基于绿地适宜性评价的布局规划方法 | 第146-186页 |
·绿地布局目标与基本准则 | 第146-148页 |
·布局目标 | 第146页 |
·基本准则 | 第146-148页 |
·绿地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8-151页 |
·以"绿地功能"为导向的布局思路 | 第151-153页 |
·从"线性思维"到"整体思维" | 第151页 |
·从"为行政管理服务"到"为可持续发展" | 第151页 |
·从"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到"介入城市总体规划" | 第151-152页 |
·从"均质布局"到"异质布局" | 第152-153页 |
·"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153-160页 |
·MCHARG"千层饼模式"的借鉴 | 第153-156页 |
·"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设想 | 第156-157页 |
·"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操作过程 | 第157-159页 |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 第159-160页 |
·"绿地功能"与"绿地分类"的纵横结合 | 第160-162页 |
·城市绿地布局的主要内容 | 第162-186页 |
·基于尊重土地自然演进视角 | 第162-165页 |
·基于热岛效应缓解视角 | 第165-169页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 | 第169-172页 |
·基于居民休闲行为视角 | 第172-178页 |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视角 | 第178-180页 |
·基于自然山水格局视角 | 第180-182页 |
·基于防灾避险需求视角 | 第182-185页 |
·基于城市土地的实际供给 | 第185-186页 |
·基于热岛效应缓解的绿地布局评价方法 | 第186-194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现状 | 第186-188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意义 | 第188页 |
·城市气候与城市绿地分布的相关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第188-193页 |
·基础数据获取 | 第188-189页 |
·实地气温与高程的关系分析 | 第189-191页 |
·基于绿地分布的气温推定 | 第191-192页 |
·基于绿地布局规划的热岛效应变化预测 | 第192-193页 |
·基于热岛效应缓解的绿地布局评价方法 | 第193-194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程序的完善 | 第194-197页 |
·小结 | 第197-200页 |
6 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的应用 | 第200-264页 |
·发达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的适用层面 | 第200-203页 |
·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状况 | 第200-201页 |
·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空间层次的方法适用 | 第201-203页 |
·区域层面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与方法运用 | 第203-220页 |
·意义与目标 | 第203-204页 |
·核心问题 | 第204-208页 |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 | 第204-205页 |
·绿色生态网络体系的建立 | 第205-208页 |
·方法运用——天津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意向研究 | 第208-220页 |
·项目背景 | 第208-209页 |
·研究框架 | 第209页 |
·天津市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第209-213页 |
·天津市生态安全网络的构建 | 第213-216页 |
·天津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意向 | 第216-220页 |
·城市层面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与方法运用 | 第220-242页 |
·意义与目标 | 第220-221页 |
·核心问题 | 第221-237页 |
·城郊"风道"绿地建设 | 第221-223页 |
·生物廊道的建设 | 第223-226页 |
·"社区-城区-近郊"游憩绿地布局 | 第226-236页 |
·树种规划 | 第236-237页 |
·方法运用——辽宁葫芦岛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规划 | 第237-242页 |
·项目背景 | 第237页 |
·葫芦岛市中心区域绿地布局原则 | 第237-238页 |
·葫芦岛市中心区域绿地布局结构规划 | 第238-242页 |
·社区层面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与方法运用 | 第242-263页 |
·意义与目标 | 第242-244页 |
·核心问题 | 第244-253页 |
·社区游憩绿地的布局 | 第244-249页 |
·社区绿道网络的建立 | 第249-251页 |
·社区绿地的公众参与 | 第251-253页 |
·方法运用——北京丰台区草桥-马家堡地区绿道选线规划 | 第253-263页 |
·项目背景 | 第253页 |
·规划框架 | 第253-254页 |
·丰台区居民绿地使用及意愿分析 | 第254-257页 |
·丰台区草桥-马家堡地区绿道选线规划 | 第257-263页 |
·小结 | 第263-264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264-270页 |
·研究结论 | 第264-266页 |
·主要结论 | 第264-265页 |
·论文探新 | 第265-266页 |
·不足之处 | 第266页 |
·未来展望 | 第266-270页 |
·城市绿地发展趋势 | 第266-268页 |
·绿地规划研究展望 | 第268-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76页 |
图表目录 | 第276-284页 |
个人简介 | 第284-286页 |
导师简介 | 第286-28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88-290页 |
致谢 | 第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