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相关动态第10-14页
 三、主要内容第14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第16-24页
 第一节 "兴边富民行动"的缘起及其意义第16-20页
  一、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发展概况第16-17页
  二、"兴边富民行动"的正式提出第17页
  三、"兴边富民行动"的基本内容第17-19页
  四、"兴边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第19-20页
 第二节 "兴边富民行动"的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一、民族发展理论第20-21页
  二、边疆治理理论第21-22页
  三、跨界民族问题理论第22页
 第三节 "兴边富民行动"的效果研究的分析方法第22-24页
  一、政策效果研究的内涵第22-23页
  二、政策效果研究的方法第23-24页
第二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第24-48页
 第一节 靖西县的"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第24-27页
  一、靖西县概况第24-25页
  二、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概况第25-27页
 第二节 宏观效果——基于县域经济宏观性指标的分析第27-32页
  一、经济实力增长实现强国目标第27-29页
  二、边境基础建设推进兴边目标第29-30页
  三、边民民生改善迈向富民目标第30-31页
  四、民族团结加强实现睦邻目标第31-32页
 第三节 中观效果——基于边境乡镇的持续性繁荣的呈现第32-34页
  一、边境贸易实现快速发展第32-34页
  二、边境乡镇日趋发展繁荣第34页
 第四节 微观效果——基于民生福祉的微观性感知的测度第34-42页
  一、关于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感知第35-36页
  二、关于对"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感知第36-41页
  三、关于对"中越边民比较"的感知第41-42页
 第五节 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的特色模式第42-48页
  一、"兴边富民行动"与边境建设会战相互促进的模式第42-43页
  二、"兴边富民行动"与特色产业扶持相互衔接的模式第43-45页
  三、"兴边富民行动"与扶贫开发进程相互结合的模式第45-46页
  四、"兴边富民行动"与边民民生建设良性互动的模式第46-48页
第三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的完善对策第48-62页
 第一节 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的影响因素第48-54页
  一、"兴边富民行动"本身的因素第48-50页
  二、"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主体的因素第50-51页
  三、"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客体的因素第51-52页
  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环境的因素第52-53页
  五、"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资源的因素第53-54页
 第二节 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的建议第54-58页
  一、完善"兴边富民行动"的组织方式第54-55页
  二、提升"兴边富民行动"的执行能力第55-56页
  三、搭建"兴边富民行动"的沟通机制第56页
  四、创新"兴边富民行动"的监督机制第56-57页
  五、加强"兴边富民行动"的宣传力度第57-58页
 第三节 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发展的启示第58-62页
  一、民族发展是"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发展的核心要义第58-59页
  二、权益实现是"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发展的重要目标第59-60页
  三、对外开放是"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发展的重要方向第60-62页
结束语第62-63页
附录一:边境居民调查问卷第63-66页
附录二:政府部门访谈提纲第66-67页
附录三: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地图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74页
后记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研究--以X镇政府机构为例
下一篇: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发展研究--以烟台市朝鲜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