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虚拟财产诈骗犯罪研究--以“团队副本欺诈”为研究对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新型虚拟财产诈骗犯罪概述 | 第10-14页 |
·新型虚拟财产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10-11页 |
·“团队副本欺诈”的概念 | 第11-12页 |
·团队副本欺诈与其他虚拟财产诈骗行为的区别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的刑法性质 | 第14-28页 |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可以构成犯罪 | 第14页 |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应按照诈骗罪处理 | 第14-15页 |
·从犯罪客体角度分析 | 第15-19页 |
·虚拟财产的无体性与物的管理说 | 第16-17页 |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价值 | 第17-18页 |
·团队副本欺诈与诈骗罪具有同等的社会危害性 | 第18-19页 |
·从犯罪客观方面分析 | 第19-26页 |
·团队副本欺诈存在诈骗行为 | 第20-21页 |
·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 第21页 |
·危害结果中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21-26页 |
·从犯罪主体分析 | 第26页 |
·从犯罪主观方面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入罪的理论难点 | 第28-38页 |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着手”的界限难以划定 | 第28页 |
·团队副本欺诈犯罪既遂的标准难以认定 | 第28-31页 |
·团队副本欺诈与盗窃罪的区分 | 第31-32页 |
·团队副本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分 | 第32-36页 |
·团队副本欺诈行为中包含合同行为 | 第32-34页 |
·从拍卖合同的角度分析 | 第34页 |
·从劳务合同的角度分析 | 第34-35页 |
·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 第35-36页 |
·团队副本欺诈与侵占罪的区分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关于团队副本欺诈的立法建议 | 第38-44页 |
·国内外有关团队副本欺诈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38-40页 |
·通过司法解释将团队副本欺诈纳入刑法体系 | 第40页 |
·团队副本欺诈刑事处罚轻度化 | 第40-44页 |
·犯罪数额比照诈骗罪适当放宽 | 第41页 |
·危害结果必须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 第41-42页 |
·网络运营商内部解决后应从轻处理 | 第42-43页 |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