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军事技术论文--武器、军用器材论文--火箭、导弹论文

舰空导弹指挥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23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20页
     ·舰空导弹协同作战控制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12-16页
     ·舰艇编队舰空导弹协同对空防御指挥决策第16-20页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第20-23页
2 融入遗传算法的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目标攻击企图判别模型第23-34页
   ·目标攻击企图判别问题第23-24页
   ·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第24-26页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重优化算法第26-27页
   ·融入遗传算法的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智能决策模型第27-28页
   ·空中目标攻击企图神经网络判别第28-31页
     ·空中目标攻击企图判别模型输入参数第29-31页
     ·空中目标攻击企图判别模型判别结论参数第31页
   ·空中目标类型识别示例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空中目标威胁等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第34-46页
   ·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第34-35页
   ·模糊目标威胁属性值的确定与表示第35-37页
   ·目标属性权重和分类标准的辩识算法第37-40页
     ·模糊辩识迭代算法第37-38页
     ·模糊辩识迭代模型的收敛性第38-40页
   ·目标属性数据残缺的模糊辨识第40-43页
     ·目标属性数据残缺描述第40-41页
     ·部分距离替代法模式辨识第41-42页
     ·直接等效法模糊辨识第42页
     ·最近原型法模糊辨识第42-43页
   ·目标威胁程度的模糊识别第43-44页
     ·目标属性值完整的威胁程度模糊识别第43页
     ·目标属性值残缺的威胁程度模糊识别第43-44页
   ·应用示例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基于协同作战的舰空导弹武器作战能力第46-64页
   ·编队对空探测能力分析第46-47页
     ·舰载雷达对空最大探测距离第46-47页
     ·对作战目标发现距离估计第47页
   ·基于协同作战的舰空导弹武器作战空域第47-54页
     ·舰空导弹的杀伤区第47-49页
     ·舰空导弹的发射区第49-52页
     ·舰空导弹的火力区第52-54页
   ·舰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第54-57页
     ·制导误差规律第54-55页
     ·引信启动概率第55页
     ·目标条件坐标杀伤概率第55页
     ·单发杀伤概率的计算第55-56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56-57页
   ·舰空导弹作战效能影响因素第57-63页
     ·目标机动的影响第57-60页
     ·目标电子干扰的影响第60-61页
     ·作战环境因素干扰的影响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协同作战的舰空导弹火力分配模型第64-81页
   ·协同作战的舰空导弹指挥决策第64-66页
     ·舰艇编队对空防御交战过程第64-65页
     ·协同模式舰空导弹作战使用特点第65-66页
   ·协同作战舰艇编队防空队形配置分析第66-75页
     ·舰艇编队传统抗击来袭空中目标模式第67-70页
     ·舰艇编队协同抗击来袭空中目标模式第70-74页
     ·编队防空队形配置方法第74-75页
   ·舰艇编队协同作战舰空导弹对空火力分配模型第75-80页
     ·目标、武器、传感器调度决策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第75页
     ·舰空导弹目标、武器、传感器调度决策模型第75-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舰空导弹射击指挥方案序列动态规划模型第81-101页
   ·影响确定射击指挥方案的主要因素第81-88页
     ·舰空导弹武器占用通道时间第82-83页
     ·舰空导弹可拦截次数第83页
     ·舰空导弹消耗量第83页
     ·目标毁伤概率第83-87页
     ·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第87页
     ·对空防御作战时各系统兼容性第87-88页
   ·多目标多阶段系统模糊优选动态规划模型第88-89页
   ·阶段射击方案指标权重确定第89-93页
     ·有序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第90-91页
     ·指标权重的最小平方法确定第91-93页
   ·多阶段舰空导弹射击指挥方案动态规划模型第93-94页
   ·典型背景下舰空导弹射击方案序列示例第94-99页
     ·评估条件及典型背景假设第94-96页
     ·指标值的获取第96-98页
     ·指标权重的获取第98页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1-104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1-102页
   ·研究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3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摘要第113-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词干特征的维吾尔语文本聚类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云计算下基于信任的访问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