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导论 | 第19-3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9-23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23-2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四、论题价值 | 第34-39页 |
第一章 作为心学诠释学思想来源的孟子心性理论 | 第39-70页 |
第一节 "良心":德之本 | 第42-51页 |
一、"良心"概念的缘起 | 第42-46页 |
二、作为道德根基的"良心"及其规定性 | 第46-51页 |
第二节 "居仁由义":德之行 | 第51-57页 |
一、"四端说"与"居仁由义" | 第51-52页 |
二、义内之说 | 第52-57页 |
第三节 "言"、"人"、"境":知行方法之思 | 第57-70页 |
一、"以意逆志"与"创造过程的倒转" | 第57-61页 |
二、"知人论世"与"作者语境还原" | 第61-64页 |
三、"权变"与"实践智慧" | 第64-70页 |
第二章 "格物穷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 第70-87页 |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视域中的理解目标 | 第70-76页 |
一、"文本"理念的阶段性变迁 | 第71-73页 |
二、从把握神的意旨到理解人的精神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 第76-87页 |
一、"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 第76-78页 |
二、从"圣贤之意"到"道""理" | 第78-83页 |
三、文本解读与现实研究的统一 | 第83-87页 |
第三章 "心即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根据论 | 第87-119页 |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理解根据论的历史演进 | 第87-92页 |
一、信仰与诠释 | 第87-88页 |
二、人类生活的共同性和整体性 | 第88-92页 |
第二节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共同性预设 | 第92-98页 |
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第92-94页 |
二、"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 第94-98页 |
第三节 朱陆对"心"、"性"、"理"诸关系的不同体认 | 第98-105页 |
一、朱熹:对孟子"尽心说"的理本论阐释 | 第99-102页 |
二、陆九渊:对孟子"尽心说"的心本论阐释 | 第102-105页 |
第四节 陆九渊心学中"本心论"与"格物论"的关系 | 第105-119页 |
一、"格物说"的出场语境及"格心论"诠释 | 第105-107页 |
二、以"格心"释"格物"的困难与不足 | 第107-114页 |
三、自内而外:"本心论"与"格物论"的统一 | 第114-119页 |
第四章 "发明本心"与"读书格物":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方法论 | 第119-184页 |
第一节 "发明本心":理解方法论之内篇 | 第119-136页 |
一、"发明本心":"为学之门"与"进德之地" | 第119-121页 |
二、"发明本心"的方法论思考 | 第121-136页 |
第二节 "读书明理":理解方法论之外篇 | 第136-184页 |
一、语言文字的诠释学特征 | 第136-147页 |
二、诠释学距离与理解之蔽的形成 | 第147-158页 |
三、读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 第158-184页 |
附录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