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中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进展 | 第10-18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形态分析方案 | 第10-11页 |
| ·形态分析方法 | 第11-16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11-12页 |
| ·微量元素形态分离 | 第12-14页 |
| ·微量元素形态分析 | 第14-16页 |
| ·铝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第2章 铝元素的性质 | 第18-24页 |
| ·铝的基本性质 | 第18-19页 |
| ·铝的物理性质 | 第18页 |
| ·铝的化学性质 | 第18-19页 |
| ·铝的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 ·铝对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 | 第19页 |
| ·铝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 | 第19-20页 |
| ·铝对酶的影响 | 第20页 |
| ·铝元素的毒性 | 第20-22页 |
| ·铝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 第20页 |
| ·铝对骨骼系统的毒性 | 第20-21页 |
| ·铝对造血系统的毒性 | 第21页 |
| ·铝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 第21页 |
| ·铝对胚胎发育的毒作用 | 第21页 |
| ·铝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 | 第21页 |
| ·铝对肝、肾的毒性 | 第21-22页 |
| ·铝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 第22页 |
| ·铝对呼吸系统的毒性 | 第22页 |
| ·铝进入人体的途径 | 第22-24页 |
| ·含铝净水剂的使用 | 第22页 |
| ·含铝食品的使用 | 第22-23页 |
| ·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 第23页 |
| ·铝制炊具的使用 | 第23页 |
| ·含铝药物的使用 | 第23-24页 |
| 第3章 化学浸提法研究中药茯苓中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析 | 第24-3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 ·最佳显色时间的测定 | 第26页 |
| ·铬天青浓度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线性范围的讨论 | 第27页 |
| ·不同浸提液浸提铝的不同形态(见表3-2) | 第27页 |
| ·中药茯苓中铝的溶出量 | 第27-28页 |
| ·茯苓中各种形态铝的溶出量 | 第28页 |
| ·结论 | 第28-30页 |
| 第4章 化学浸提法研究中药党参中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析 | 第30-3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浸提时间对样品中活性铝的溶出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浸提液浓度对活性铝溶出的影响 | 第32页 |
| ·中药党参中铝的溶出量 | 第32页 |
| ·党参中各种形态溶出量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第5章 化学浸提法研究复方中药生脉饮中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布 | 第34-37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 ·中药中铝的溶出量 | 第35页 |
| ·中药中各种形态的溶出量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6章 中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7-39页 |
| ·灵敏度 | 第37页 |
| ·样品的污染和损失问题 | 第37页 |
| ·标准品缺乏问题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