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0-15页 |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19-24页 |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 第19-20页 |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20-22页 |
·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常用跨度桥梁结构体系 | 第20-22页 |
·高速铁路连续梁或简支梁结构的比选 | 第22页 |
·影响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 第24-37页 |
·高速铁路桥梁常用施工方法综述 | 第24-25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主要技术参数 | 第25-26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主要技术参数(根据标准梁图计算) | 第25-26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先简后连)主要技术参数 | 第26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技术及其技术经济比选 | 第26-31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技术 | 第26-29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技术经济比选 | 第29-31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设备 | 第31-36页 |
·秦沈客运专线简支箱梁施工设备 | 第31-34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施工设备选型及配置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桥工期研究 | 第37-51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桥下部工程工期分析 | 第37页 |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架设进度分析 | 第37-46页 |
·秦沈客运专线简支箱梁架设进度分析 | 第38-40页 |
·秦沈客运专线简支箱梁架设施工进度分析结论意见 | 第40页 |
·高速铁路架运梁施工进度分析 | 第40-46页 |
·高速铁路制梁场供应范围内工期分析 | 第46-47页 |
·高速铁路架梁开始时间研究 | 第47-49页 |
·一般简支箱梁段架梁开始时间研究 | 第47-48页 |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路基、现浇梁段对架梁进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控制总工期下对简支箱梁制、架工期的影响 | 第49页 |
·架梁进度横道图表达方式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制、存梁场研究 | 第51-65页 |
·秦沈客运专线梁场选址、布置原则及主要设计参数 | 第51-53页 |
·梁场选址原则 | 第51页 |
·梁场布置 | 第51-52页 |
·梁场主要设备配置 | 第52页 |
·梁场设计主要参数 | 第52-53页 |
·高速铁路制、存梁场制架范围的确定原则 | 第53-54页 |
·制、存梁场制架范围受限界控制 | 第53页 |
·制、存梁场制架范围受工期控制 | 第53页 |
·制、存梁场制架范围受梁场设置地点控制 | 第53-54页 |
·制、存梁台位的计算 | 第54-55页 |
·制、存梁场平面设计参数 | 第55-59页 |
·32m箱型简支梁尺寸 | 第55页 |
·制梁台座平面设计尺寸 | 第55-56页 |
·存梁台位平面设计尺寸 | 第56页 |
·制、存梁场平面面积估算(参台安制梁场) | 第56-59页 |
·提梁方式及运梁便道 | 第59-60页 |
·提梁方式 | 第59页 |
·运梁便道 | 第59-60页 |
·制、存梁场工程造价分析 | 第60-64页 |
·制存梁场工程量清单 | 第60-61页 |
·工程数量的计算(桩基) | 第61-62页 |
·工程数量的计算(扩大基础) | 第62-63页 |
·存梁台座(弹性地基梁) | 第63页 |
·计算实例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65-84页 |
·京沪高速铁路主要线下工程量概况 | 第65-66页 |
·全线桥梁施工技术及设备 | 第66页 |
·工期设计 | 第66-67页 |
·制梁场设计 | 第67-72页 |
·梁场布点设置原则 | 第67-68页 |
·梁场布点情况 | 第68-69页 |
·全线(徐宁段)梁场设置情况 | 第69-72页 |
·代表性工点设计 | 第72-84页 |
·制梁场选址及设计说明 | 第72-80页 |
·制梁场费用分析 | 第80-82页 |
·代表性工点概算编制简要说明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