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 ·城市化的发展现实 | 第7页 |
| ·理论研究的呼唤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8-10页 |
| ·相关概念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10页 |
|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第2章 城市的起源与住区环境的发展 | 第12-20页 |
| ·城市的起源 | 第12页 |
| ·城市住区环境的演变 | 第12-19页 |
| ·前工业时期城市住区环境的发展 | 第12-15页 |
| ·工业化时期城市住区环境的发展 | 第15-17页 |
| ·后工业时期住区环境的发展 | 第17-19页 |
| ·城市住区环境发展演变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 第3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与评述 | 第20-26页 |
| ·国外构建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例分析 | 第20-24页 |
| ·“宜居”理念的产生与丰富 | 第20-21页 |
| ·“宜居”目标发展的历史必然 | 第21页 |
| ·国外宜居城市案例分析 | 第21-24页 |
| ·国内构建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例分析 | 第24-26页 |
| ·国内宜居城市理论的发展 | 第24页 |
| ·国内宜居城市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 第4章 宜居城市的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解析 | 第26-38页 |
| ·宜居城市的内涵与要求 | 第26-29页 |
| ·概念阐述 | 第26页 |
| ·内涵解析 | 第26-29页 |
| ·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29-35页 |
| ·宜居城市的多重属性 | 第29页 |
| ·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29-34页 |
| ·宜居城市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34-35页 |
| ·基于居民评价的宜居城市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 ·居民调查简述 | 第35页 |
| ·宜居城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 第35-38页 |
| 第5章 杭州构建宜居城市研究 | 第38-55页 |
| ·杭州城市住区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 ·杭州城市住区发展背景 | 第38页 |
| ·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杭州城市住区发展 | 第38-39页 |
| ·杭州城市住区的布局特点 | 第39页 |
| ·杭州城市宜居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5页 |
| ·地理区位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社会均衡的影响 | 第41页 |
| ·自然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第42页 |
| ·旧城改造与住宅形态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房地产业的影响 | 第44页 |
| ·城市便利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城市安全性的影响 | 第45页 |
| ·基于居民调查的宜居城市满意度评析 | 第45-52页 |
| ·宜居城市满意度调查的分项与总体分值计算 | 第45-47页 |
| ·宜居城市满意度调查的评析 | 第47-50页 |
| ·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分析 | 第50-52页 |
| ·杭州市构建宜居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 第52-55页 |
| ·社会事业的发展 | 第52页 |
| ·生态市建设的推进 | 第52页 |
| ·网络化大都市的构筑 | 第52-53页 |
| ·住区发展的前景 | 第53-54页 |
| ·“生活品质”理念的强化 | 第54页 |
| ·新批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 第54-55页 |
| 第6章 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第55-64页 |
| ·关于我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宜居性对比的思考 | 第55-56页 |
| ·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 ·城市适度规模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 | 第56页 |
| ·关于宜居城市适宜发展模式的思考 | 第56-57页 |
| ·不可持续的发展现实 | 第56-57页 |
| ·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 第57页 |
| ·关于宜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思考(社会均衡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居住空间分异的必然性 | 第57-58页 |
| ·适度均衡的发展导向 | 第58页 |
| ·关于宜居城市的适宜住宅与环境建设的思考(自然环境、住宅形态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 ·生态、绿色、健康的重要标示 | 第58-59页 |
| ·适宜住宅类型的探讨 | 第59-60页 |
| ·关于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思考(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 ·旧城改造中文化保护意识的淡漠 | 第60页 |
| ·文化的传承与逾越 | 第60-61页 |
| ·杭州保持特大城市宜居魅力的建议 | 第61-64页 |
| ·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 | 第61页 |
| ·优化社区建设 | 第61-62页 |
|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 第62页 |
| ·以公交优先原则提高居民出行便利 | 第62页 |
| ·以休闲环境建设为核心构建宜居杭州的特色 | 第62-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宜居城市评价和居住偏好问卷调查表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