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 诈骗罪的保护客体——对所有权说的质疑及其新客体理论的提出 | 第8-21页 |
(一) 我国“所有权说”理论的缺陷 | 第8-11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财产罪的保护法益理论——“本权说”与“占有说”之争 | 第11-14页 |
(三) 诈骗罪的保护法益——所有权及其他本权或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恢复应然状态的占有 | 第14-20页 |
(四) 财产性利益应纳入诈骗罪的对象范围 | 第20-21页 |
二、 诈骗罪的行为结构 | 第21-29页 |
(一) 行为人的欺骗行为 | 第22-25页 |
1. 诈骗罪行为结构的首要性因素——欺骗行为 | 第22-23页 |
2. 利用对方错误获取财物不能成立不作为的诈骗 | 第23-25页 |
(二) 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及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处分)财物 | 第25-27页 |
(三) 被害人一方遭受财物损失或行为人一方获得财物,且数额较大 | 第27-29页 |
(四) 诈骗行为结构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因果联系紧密 | 第29页 |
三、 诈骗罪的主观要件——直接故意且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 | 第29-34页 |
(一) 诈骗罪的目的——不法所有与非法占有之争 | 第29-32页 |
(二) 间接故意不能构成本罪 | 第32-34页 |
四、 诈骗罪既遂与未遂之认定 | 第34-39页 |
(一) 诈骗罪既遂标准的确定——失控说 | 第34-37页 |
(二) 失控说的具体运用——不同形式的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 第37-39页 |
1. 财物性质不同,认定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标准不同;交付性质不同,既遂标准亦存在着差异 | 第37页 |
2. 诉讼诈骗案件的既遂与未遂 | 第37-38页 |
3. 诈骗转账存款案件的既遂与未遂 | 第38页 |
4. 先行合法占有他人财物诈骗案件的既遂与未遂 | 第38-39页 |
五、 诈骗罪与近似犯罪的界限 | 第39-53页 |
(一) 诈骗罪与其他相关财产犯罪的界限 | 第39-44页 |
1. 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诈骗与盗窃易混案件的定性 | 第39-42页 |
2.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使用诈骗的方法勒索财物行为的定性 | 第42-44页 |
(二) 诈骗罪与相关诈骗罪的界限 | 第44-48页 |
1.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骗取出口退税款罪、合同诈骗罪等特别诈骗罪的界限 | 第44-45页 |
2. 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财物行为的定性 | 第45-48页 |
(三) 诈骗罪与其他具有欺诈性质的犯罪的界限 | 第48-49页 |
1. 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 第48页 |
2. 诈骗罪与虚假广告罪的界限 | 第48-49页 |
3. 诈骗罪与骗取型的职务侵占罪、贪污罪的界限 | 第49页 |
(四) 诈骗罪与赌博罪的界限——骗赌行为的定性 | 第49-51页 |
(五) 诈骗罪与受贿罪的界限——国家工作人员以“要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虚假承诺”为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的定性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