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 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8-19页 |
一、 西方假释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8-14页 |
(一) 西方假释制度的建立 | 第8-11页 |
(二) 西方假释制度的发展 | 第11-14页 |
二、 中国假释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4-19页 |
(一) 我国假释制度的逐步创立 | 第14-15页 |
(二) 新时期我国假释制度的发展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假释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 | 第16-19页 |
第二部分 假释制度在中国的适用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 第19-36页 |
一、 适用现状 | 第19-23页 |
(一) 假释量低 | 第19-21页 |
(二) 假释面窄 | 第21-23页 |
(三) 假释审批周期长 | 第23页 |
二、 假释不力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23-26页 |
(一) 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 第23-25页 |
(二) 不利于监狱工作的正常开展。 | 第25页 |
(三) 不利于罪犯回归社会 | 第25-26页 |
三、 假释制度适用现状的原因探究 | 第26-36页 |
(一) 法律因素 | 第26-30页 |
(二) 理论因素 | 第30-33页 |
(三) 实践因素 | 第33-34页 |
(四) 主观因素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假释制度完善之构想 | 第36-53页 |
一、 更新行刑观念 | 第36-42页 |
(一) 摒弃传统重刑倾向,突破自由刑的传统行刑方式 | 第36-37页 |
(二) 充分认识假释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 第37-42页 |
(三) 树立行刑新理念 | 第42页 |
二、 健全完善假释制度 | 第42-53页 |
(一) 健全完善立法规定 | 第43-48页 |
(二) 构建科学的假释再犯预测机制 | 第48-50页 |
(三) 设立假释委员会专司假释工作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书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