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成因论文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成矿作用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国内外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0-16页
  1.1.1 国内外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0-15页
  1.1.2 存在问题第15-16页
 §1.2 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和选题依据第16-17页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第17页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7-19页
第二章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岩体与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比较第19-59页
 §2.1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及其比较第19-34页
  2.1.1 煎茶岭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第19-26页
  2.1.2 金川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第26-33页
  2.1.3 区域地质背景比较第33-34页
 §2.2 煎茶岭与金川岩体地质特征及其比较第34-39页
  2.2.1 煎茶岭岩体地质特征第34-37页
  2.2.2 金川岩体地质特征第37-38页
  2.2.3 岩体地质特征比较第38-39页
 §2.3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比较第39-56页
  2.3.1 煎茶岭镍矿床地质特征第39-48页
  2.3.2 金川镍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第48-54页
  2.3.3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地质特征比较第54-56页
 §2.4 煎茶岭与金川矿区、岩体及矿床地质综合比较与讨论第56-59页
第三章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区域、岩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和比较第59-120页
 §3.1 区域地球化学第59-61页
  3.1.1 煎茶岭矿床区域地球化学第59-60页
  3.1.2 金川矿床区域地球化学第60-61页
  3.1.3 煎茶岭与金川矿床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第61页
 §3.2 岩体地球化学第61-77页
  3.2.1 煎茶岭岩体地球化学第61-70页
  3.2.2 金川岩体地球化学第70-75页
  3.2.3 煎茶岭与金川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第75-77页
 §3.3 煎茶岭镍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第77-99页
  3.3.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第77-78页
  3.3.2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第78-80页
  3.3.3 矿物地球化学第80-82页
  3.3.4 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第82-84页
  3.3.5 过渡元素地球化学第84-86页
  3.3.6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86-88页
  3.3.7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88-90页
  3.3.8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90-93页
  3.3.9 成矿作用年代学讨论第93-99页
 §3.4 金川镍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第99-110页
  3.4.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第99-100页
  3.4.2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第100-101页
  3.4.3 矿物地球化学第101-102页
  3.4.4 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第102-105页
  3.4.5 过渡元素地球化学第105-106页
  3.4.6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106-108页
  3.4.7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108-109页
  3.4.8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09-110页
  3.4.9 成矿作用年代学讨论第110页
 §3.5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系统比较及分析第110-118页
 §3.6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矿区、岩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综合比较第118-120页
第四章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成矿作用比较分析及找矿方向第120-130页
 §4.1 煎茶岭镍矿床成矿作用分析第120-124页
  4.1.1 镍在超基性—基性岩中的含量特点和赋存状态第120页
  4.1.2 岩浆作用的证据及其成矿意义第120-121页
  4.1.3 同化混染作用的证据及其成矿意义第121页
  4.1.4 蛇纹石化对热液型矿石形成的可能贡献第121页
  4.1.5 显生宙热液作用及其对成矿的贡献第121-122页
  4.1.6 煎茶岭镍矿床成矿作用分析第122-124页
 §4.2 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分析第124-125页
  4.2.1 岩浆的形成与演化第124页
  4.2.2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分析第124-125页
 §4.3 煎茶岭与金川硫化镍矿床成矿作用的系统比较分析第125-127页
 §4.4 煎茶岭与金川镍矿床铜、金、钴、PGE成矿作用特征对比第127-129页
 §4.5 找矿方向第129-130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130-132页
 §5.1 结论第130页
 §5.2 讨论第130-132页
结语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5页
图版说明第145-146页
图版第146-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
下一篇:陕北浅层低渗透油藏管理的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