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过程的规划体制创新--以吴江市为例
|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创新性 | 第16-17页 |
| 第2章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 | 第17-2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城市化 | 第17-18页 |
| ·小城镇建设 | 第18-19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9页 |
| ·城乡一体化 | 第19-20页 |
|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科学发展观 | 第20-21页 |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 ·城乡互动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城乡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系统规划理论 | 第23-24页 |
| ·理性规划理论 | 第24-25页 |
| ·规划效能理论 | 第25-26页 |
| 第3章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与主体框架 | 第26-38页 |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6-32页 |
| ·科学规划原则 | 第26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6-28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29页 |
| ·机制创新原则 | 第29页 |
| ·区域协调原则 | 第29-31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1-32页 |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体框架 | 第32-38页 |
| ·中心城市扩散效应 | 第32-33页 |
| ·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 第33-34页 |
| ·区域产业发展升级 | 第34-35页 |
| ·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 第35页 |
|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 第35-36页 |
| ·城乡制度安排与变迁 | 第36-38页 |
| 第4章 案例-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 | 第38-60页 |
| ·吴江市基本情况 | 第38-41页 |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 ·镇村布局现状 | 第39-41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发展进程与实施分析 | 第41-46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发展进程 | 第41-43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施评价 | 第43-44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战略创新的途径探讨 | 第46-55页 |
| ·镇村规划布局 | 第46-47页 |
| ·农村社区与特色村规划布局 | 第47-50页 |
| ·新型社区规划布局 | 第50-51页 |
| ·规划创新举措 | 第51-55页 |
| ·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 | 第55-60页 |
| ·专家团队领衔制度 | 第55-56页 |
| ·公众全程参与制度 | 第56-57页 |
| ·政府主导服务制度 | 第57-58页 |
| ·规划委员会决策制度 | 第58页 |
| ·人大规划审议制度 | 第58-60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60-62页 |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 ·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