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地裂缝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地裂缝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地裂缝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 | 第14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研究方案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裂带内地面沉降曲线预测 | 第16-23页 |
·西安地裂缝概述 | 第16-18页 |
·西安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 第17-18页 |
·地裂沉降模式选取 | 第18页 |
·地面沉降曲线预测 | 第18-22页 |
·地裂活动预测预报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灰色系统概论 | 第19-20页 |
·GM(1,1)模型建模思想 | 第20页 |
·地面沉降曲线预测实例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桩-土体系三维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23-43页 |
·引言 | 第23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有限元求解理论 | 第24-33页 |
·有限元求解思路 | 第24-29页 |
·单元的数学分析 | 第29-31页 |
·有限元的应力计算 | 第31-33页 |
·桩、土模型 | 第33-37页 |
·有限元软件选取 | 第33-34页 |
·模型选取 | 第34-35页 |
·SOLID45单元 | 第35-36页 |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36-37页 |
·桩、土模型的接触分析 | 第37-42页 |
·一般的接触分类 | 第37-39页 |
·面-面的接触分析步骤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地裂缝影响区桩基及桩周土体分析 | 第43-81页 |
·ANSYS程序验证 | 第43页 |
·工程概况 | 第43-44页 |
·上部结构计算结果 | 第44-46页 |
·地面沉降曲线应用 | 第44-45页 |
·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桩型选取 | 第46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和材料参数 | 第46-48页 |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48-68页 |
·单层土工况分析 | 第49-62页 |
·三层土工况分析 | 第62-68页 |
·分层土体变形模量对桩体应变的影响 | 第68-70页 |
·不同层况桩周土体工作性状分析 | 第70-71页 |
·不同层况对避让距离的影响 | 第71-79页 |
·关于桩基的最小避让距离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1-84页 |
·本文结论 | 第81-82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1 1989年第三季度至1990年第四季度检测数据 单位(MM) | 第87-88页 |
附录2 地面沉降GM(1,1)灰色模型计算结果 单位(MM)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