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他霉素产生菌产量差异菌株的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2页 |
| ·纳他霉素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纳他霉素概述 | 第8页 |
| ·纳他霉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 | 第11-15页 |
| ·RAPD概述 | 第12页 |
| ·RAPD的技术原理 | 第12页 |
| ·RAPD的特点 | 第12-13页 |
| ·RAPD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RAPD技术在链霉菌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 | 第15-20页 |
| ·蛋白质差异表达概述 | 第15-16页 |
| ·双向电泳技术基本原理 | 第16页 |
| ·双向电泳技术的基本过程 | 第16-18页 |
| ·质谱分析 | 第18-19页 |
| ·蛋白质组数据库 | 第19页 |
| ·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8页 |
| ·材料 | 第22-27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2-24页 |
| ·工具酶及标准蛋白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相关溶液 | 第25-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 ·基因组重排路线 | 第27-28页 |
| ·纳他霉素产量差异菌株的RAPD分析 | 第28-32页 |
| ·纳他霉素产量差异菌株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32-36页 |
| ·纳他霉素发酵工艺 | 第36页 |
| ·菌体干重的测定 | 第36页 |
| ·纳他霉素产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6-3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0页 |
| ·基因组重排选育高产菌株 | 第38-39页 |
| ·重排菌株的选育 | 第38页 |
| ·重排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38-39页 |
| ·重排菌株发酵特性研究 | 第39页 |
| ·RAPD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39-45页 |
| ·RAPD体系单因素的优化 | 第39-43页 |
| ·RAPD体系的正交优化 | 第43-45页 |
| ·纳他霉素产量差异菌株的基因组分析 | 第45-49页 |
| ·差异条带的确定 | 第45-46页 |
| ·T-A克隆及其验证 | 第46页 |
| ·差异条带的测序分析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纳他霉素产量差异菌株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49-60页 |
| ·菌株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49页 |
| ·IPG胶条pH范围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双向电泳及胶图比对 | 第50-53页 |
| ·质谱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4 结论 | 第60-61页 |
| 5 展望 | 第61-6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 8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