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综述 | 第15-18页 |
·产业转移的理论概述 | 第15页 |
·雁行模式理论 | 第15-16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6页 |
·产品生命周期循环论 | 第16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6-17页 |
·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7页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17-18页 |
·产业区位论 | 第18页 |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18页 |
·简要评述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的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长三角产业分析 | 第20-45页 |
·长三角经济圈概述 | 第20-22页 |
·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空间优势下泛长三角可能性 | 第21-22页 |
·长三角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 第22-34页 |
·长三角产业专门化分析 | 第22-25页 |
·长三角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25-34页 |
·长三角产业分析结论 | 第34页 |
·长三角与全国技术进步的比较分析 | 第34-42页 |
·模型的描述 | 第35页 |
·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35页 |
·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的推导 | 第35-36页 |
·本文对索洛函数参数估计计算的改进 | 第36-37页 |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分析 | 第37-38页 |
·长三角与全国技术进步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江苏省采矿业技术进步分析 | 第41-42页 |
·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总结及产业转移的确定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安徽省产业基础分析 | 第45-55页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第45-46页 |
·安徽省要素禀赋分析 | 第46-50页 |
·劳动力禀赋分析 | 第46-47页 |
·资源禀赋分析 | 第47-50页 |
·安徽要素禀赋分析结论 | 第50页 |
·安徽省安徽工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50-53页 |
·安徽省总体工业结构效益及资金运用 | 第50-51页 |
·安徽省各行业的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51-53页 |
·安徽省技术进步分析 | 第53-54页 |
·安徽省产业基础分析的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 | 第55-70页 |
·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现状 | 第55-58页 |
·上海市 | 第55-56页 |
·浙江省 | 第56-57页 |
·江苏省 | 第57-58页 |
·长三角区域合作成效 | 第58页 |
·加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合作 | 第58-62页 |
·构建安徽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机制 | 第58-59页 |
·加快安徽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制建设 | 第59-60页 |
·以文化为载体积极推动安徽与长三角的广泛交流 | 第60-61页 |
·全力鼓励和支持安徽企业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合作 | 第61-62页 |
·加快与承接产业转移相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62-64页 |
·水路建设 | 第62-63页 |
·铁路建设 | 第63页 |
·公路建设 | 第63-64页 |
·建设全省统一的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融资平台 | 第64-67页 |
·外商直接投资 | 第64-65页 |
·境内外资本流入 | 第65页 |
·银行贷款倾斜 | 第65-66页 |
·财政支持 | 第66页 |
·产业基金运作 | 第66页 |
·民间融资 | 第66-67页 |
·着力构建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支撑体系 | 第67-70页 |
·系统规划合理引资,诚邀长三角企业家人才项目双投资 | 第68页 |
·社会招聘优秀人才,为培育新型高端产业提供急需人才 | 第68页 |
·聘请双休日工程师,最大限度利用长三角人才资源优势 | 第68页 |
·省内开展校企联合,培训、咨询、辅导、产学研一条龙 | 第68-69页 |
·政府企业人才共享,集思广益建设发展安徽省人才银行 | 第69页 |
·四大核心团队建设,夯实安徽省高中低类人才队伍管理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表 | 第75-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