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页 |
1. 自然河流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 第7-19页 |
·河流与城市选址 | 第7-9页 |
·充足的水源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 | 第7页 |
·河流水系是保护城市的天然屏障 | 第7-9页 |
·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交通运输 | 第9页 |
·河流的自然形态丰富城市景观 | 第9页 |
·河流与城市结构 | 第9-11页 |
·河流与城市功能 | 第11页 |
·河流与城市景观 | 第11-13页 |
·河流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 第11-12页 |
·河流的景观功能价值体系 | 第12-13页 |
·自然美学景观价值 | 第12页 |
·历史人文景观价值 | 第12-13页 |
·个性化城市景观价值 | 第13页 |
·城市河流景观建设的实践 | 第13-18页 |
·欧美国家近现代河流景观建设的实践 | 第13-16页 |
·20世纪前的河流景观建设实践 | 第14-15页 |
·20世纪后的河流景观建设实践 | 第15-16页 |
·我国河流景观建设的实践 | 第16-18页 |
·我国河流景观建设中的典范 | 第16-17页 |
·河流景观建设中的弊病 | 第17-18页 |
·河流景观建设的措施 | 第18-19页 |
·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18-19页 |
·河流景观设计结合自然 | 第19页 |
·河流景观设计结合历史 | 第19页 |
2. 松花江吉林市段的景观历史沿革 | 第19-27页 |
·“江城”称呼的由来 | 第19-20页 |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 第20-24页 |
·明清船厂遗址 | 第20-21页 |
·“龙兴之地”乌拉古城 | 第21-24页 |
·建国后上游水电站建设带来的城市段功能变化、水位变化与景观改变 | 第24-26页 |
·城市段功能变化 | 第24-25页 |
·电力功能 | 第24页 |
·水力功能 | 第24页 |
·旅游功能 | 第24-25页 |
·由水位改变而导致的景观多样性 | 第25-26页 |
·枯水期景观 | 第25-26页 |
·丰水期景观 | 第26页 |
·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建设对松花江城市段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松花江吉林市区段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7-41页 |
·滨水景观 | 第27-31页 |
·吉林市滨水景观的特点 | 第27-28页 |
·吉林市滨水景观的利用与建设现状 | 第28-30页 |
·吉林市滨水景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植物选择与配置的不足 | 第30页 |
·没有充分发挥绿色廊道功能 | 第30页 |
·自然水面与生态系统的破坏 | 第30-31页 |
·滨水景观缺少民族文化特色 | 第31页 |
·松花湖景观 | 第31-33页 |
·松花湖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 | 第31-33页 |
·松花湖人工景观的开发建设 | 第33页 |
·交通景观 | 第33-41页 |
·滨江道路景观 | 第33-37页 |
·桥文化“博物馆” | 第37-40页 |
·滨江广场景观 | 第40页 |
·沿岸楼盘景观 | 第40-41页 |
4. 松花江吉林市段景观建设展望 | 第41-47页 |
·拓展“一江三湖”大景区概念 | 第41-43页 |
·三湖的形成 | 第41-43页 |
·“一江三湖”区域景观的融糅 | 第43页 |
·充分利用好河流滨水区,合理定位市区功能 | 第43-44页 |
·充分利用河流的自然特征,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 第44-45页 |
·科学设计人文景观,充实城市文化内涵 | 第45页 |
·关注沿岸绿色廊道建设,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 第45页 |
·充分利用独特景观魅力,积极发展旅游业 | 第45-46页 |
·仿古码头、亲水平台等设施建设利于游人参与江面活动 | 第46-47页 |
·以松花江为中心,全面展开生态城市建设 | 第47页 |
5. 松花江吉林市段景观与城市经济互动 | 第47-49页 |
·夏季啤酒节、江面水幕电影和巨型音乐喷泉的开发 | 第47-48页 |
·雾凇节经济效益的放大 | 第48-49页 |
·松花湖之夏旅游节的扩展 | 第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