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 第16-18页 |
·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18-27页 |
·HA基因 | 第18-19页 |
·NA基因 | 第19-20页 |
·聚合酶复合体基因 | 第20-23页 |
·NP基因 | 第23-24页 |
·M基因 | 第24页 |
·NS基因 | 第24-27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流行现状 | 第27-29页 |
·家禽疫情 | 第27页 |
·野鸟疫情 | 第27-28页 |
·2005~2007 年引起我国 H5N1HPAI 疫情的病毒数量及宿主分布 | 第28-29页 |
·流感病毒的变异 | 第29-30页 |
·致病性变异 | 第29-30页 |
·抗原性变异 | 第30页 |
·高致病力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 第30-33页 |
·人患禽流感 | 第33-35页 |
·流行病学 | 第33-34页 |
·流行病学史 | 第34页 |
·临床表现 | 第34页 |
·人患禽流感诊断 | 第34页 |
·人患禽流感治疗 | 第34-35页 |
·人禽流感预防 | 第3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H5N1 亚型HPAIV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37-88页 |
·材料 | 第37-42页 |
·病毒 | 第37-39页 |
·SPF鸡及SPF鸡胚 | 第39页 |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39-42页 |
·方法 | 第42-45页 |
·病毒核酸的提取 | 第42页 |
·cDNA合成 | 第42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42-4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 第43页 |
·PCR 产物回收和纯化 | 第43页 |
·PCR 回收产物鉴定 | 第43-44页 |
·全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44页 |
·cDNA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树绘制 | 第44-45页 |
·结果 | 第45-82页 |
·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45-49页 |
·N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49-52页 |
·PB2 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2-54页 |
·PB1 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4-56页 |
·P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6-58页 |
·NP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8-60页 |
·M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60-62页 |
·NS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62-80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基因型的划分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8页 |
·HA基因 | 第82-83页 |
·NA基因 | 第83-84页 |
·聚合酶基因 | 第84-85页 |
·NP基因 | 第85页 |
·M基因 | 第85页 |
·NS基因 | 第85-86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的多基因型存在 | 第86页 |
·人禽流感 | 第86-87页 |
·3 株越南病毒的发现 | 第87-88页 |
第三章 H5N1 亚型HPAIV的抗原性分析 | 第88-95页 |
·材料 | 第88-89页 |
·病毒 | 第88页 |
·实验室耗材 | 第88页 |
·生物安全性 | 第88-89页 |
·方法 | 第89-90页 |
·病毒特异性血清制备 | 第89页 |
·交叉血凝-血凝抑制(HA-HI)试验 | 第89页 |
·抗原性差异分析 | 第89-90页 |
·结果 | 第90-93页 |
·交叉HA-HI实验结果 | 第90页 |
·r值 | 第90-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大多数H5N1 亚型HPAIV无抗原性差异 | 第93页 |
·SX亚群与其它亚群病毒存在明显差异 | 第93页 |
·变异株亚群病毒的防制 | 第93-94页 |
·变异株亚群病毒的出现 | 第94-95页 |
第四章 H5N1 亚型HPAIV对家禽的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 第95-101页 |
·材料 | 第95-96页 |
·病毒 | 第95页 |
·SPF鸡、SPF鸭 | 第95页 |
·生物安全性 | 第95-96页 |
·方法 | 第96-97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 | 第96页 |
·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 | 第96页 |
·SPF鸭感染与致病性试验 | 第96页 |
·非免疫鹅的感染与致病性试验 | 第96-97页 |
·结果 | 第97-100页 |
·EID50 与IVPI测定结果 | 第97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对SPF鸭感染与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97-99页 |
·3 株越南病毒SPF鸭的感染与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 | 第100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对鸭的致病力不同 | 第100页 |
·H5N1 亚型HPAIV对鸭致病力强弱的判断 | 第100页 |
·3 株越南病毒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H5N1 亚型HPAIV对哺乳动物的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 第101-112页 |
·材料 | 第101-102页 |
·病毒 | 第101页 |
·BALB/C小鼠 | 第101页 |
·SPF 鸡胚、0.5%鸡红细胞 | 第101页 |
·生物安全性 | 第101-102页 |
·方法 | 第102-103页 |
·实验分组 | 第102页 |
·MLD50 测定 | 第102页 |
·鼠的感染与致病性试验 | 第102页 |
·组织病毒含量测定 | 第102-103页 |
·结果 | 第103-109页 |
·MLD50 | 第103-104页 |
·感染鼠的死亡 | 第104-106页 |
·感染后第3 天病毒复制 | 第106-107页 |
·感染鼠的体重变化 | 第107-109页 |
·讨论 | 第109-112页 |
·H5N1 亚型HPAIV对鼠的感染与致病性 | 第109页 |
·H5N1 亚型HPAIV跨种间传播机理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H7N2 亚型禽流感病毒特征 | 第112-125页 |
·材料 | 第112-113页 |
·毒株 | 第112页 |
·SPF鸡及鸡胚 | 第112页 |
·BALB/C鼠 | 第112页 |
·生物安全性 | 第112-113页 |
·方法 | 第113-115页 |
·病毒的有限稀释克隆纯化 | 第113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和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 | 第113页 |
·SPF鸡的感染与致病性试验 | 第113页 |
·抗原性分析 | 第113页 |
·鼠的感染与致病性试验 | 第113-114页 |
·序列测定 | 第114页 |
·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114-115页 |
·结果 | 第115-123页 |
·EID50 及MDT的测定结果 | 第115页 |
·IVPI | 第115页 |
·SPF鸡接种后排毒 | 第115-116页 |
·血清抗体监测 | 第116页 |
·抗原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感染鼠的体重变化 | 第117页 |
·感染鼠脏器病毒复制 | 第117-118页 |
·MLD50 | 第118页 |
·遗传进化分析 | 第118-123页 |
·讨论 | 第123-125页 |
·目前我国唯一的H7 亚群禽流感病毒 | 第123页 |
·CK/HeB/1/02( H7N2)的进化 | 第123页 |
·CK/HeB/1/02( H7N2)对禽的感染能力 | 第123页 |
·CK/HeB/1/02( H7N2)对哺乳动物的感染能力 | 第123-124页 |
·CK/HeB/1/02( H7N2)的发现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25-127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的遗传进化 | 第125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的抗原性变异 | 第125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对家禽的感染和致病能力 | 第125页 |
·我国H5N1 亚型HPAIV对哺乳动物的感染和致病能力 | 第125页 |
·人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 | 第125-126页 |
·3 株越南H5N1 亚型HPAIV | 第126页 |
·我国H7N2 亚型AIV特征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作者简历 | 第144-145页 |